活力餐
指为人体提供活力的特殊代餐食品,让人体具备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现代都市人群生活中普遍存在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肥胖、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现象,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活力餐依据中医滋补的理论基础,将药食同源食材与营养谷物组合,制作而成的方便食品,针对都市人群常见的体质特征进行滋补调理。
活力餐既要符合营养餐的标准,给人体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要低热、低糖,符合健康食品的标准;既要能发挥出中药食材对身体调理和滋补的作用,也要有饱腹感,且营养美味,能长期食用。
名词释义:
针对调理功能,分多种活力餐;如针对肠胃的畅爽活力餐、针对肥胖的有轻姿活力餐、针对肾脏的有固元活力餐,针对睡眠的有舒眠活力餐等。
针对脾胃的四维活力餐是由人参、玉竹、决明子、枸杞子、山楂、葛根、麦芽、莱菔子、茯苓、大枣、黑芝麻、甘草等中药食材提取物,结合藜麦、紫薯、奇亚籽、麦片、红豆、薏米、魔芋粉、脱脂奶粉等营养物制作而成的代餐食品。
食疗养生原理介绍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却越来越西化。资料显示,1997年到2002年,我国居民所消费的十大类食物中,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消费量分别下降了l2.6%和6.8%,糖类食品增长了42.1%,植物油类、肉类、禽类和蛋类的消费都分别上升了20%以上。这种局面的出现跟洋快餐泛滥等问题有关,洋快餐大多是油炸、烘焙加工的食品,肉类比例非常高,这种“吃肉才有营养”的错误导向是造成饮食结构西化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食物热量的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25%来自脂肪,12%~15%来自蛋白质,如此才是理想的膳食构成比。洋快餐的特点是三高和三低,即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质,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由于营养严重失衡,所以国际营养学界称洋快餐为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实际上,在一些国人热衷于饮食西化的时候,以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为代表的东方膳食结构,却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概括而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有四大优势。第一是主副食分明,传统膳食非常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第二是关注新鲜蔬菜的健康作用。中国传统膳食新鲜蔬菜来源广泛,食用量大,“食不可无绿”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中国居民每个人一天大约要吃500克新鲜蔬菜,德国只有80克,英国是83克,荷兰大约100克,美国l02克~103克,法国120克。第三是强调“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原则,第四,我们的传统膳食坚持了低温烹饪的方法,如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饺子、粥等烹制都在水环境中进行,采用100C左右的温度加热,比烘烤的温度要低得多,爆炒菜肴也是短时间完成,这种烹调方式不仅有益于保持蔬菜的营养成分不受损失,也满足了菜肴表面杀菌的需要,同时也减少了油脂的氧化。
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结构,学会食疗养生的方法,要多吃“神”造的天然食物,少吃人造的加工食品。
药食同源理论来源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
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国家“治未病”的方针政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等。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于学军表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要开展健康的宣传倡导,而是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开展15个专项行动,也就是说,不仅有宣传动员,还有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多个层面协同推进的实际行动,具体说,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在定位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方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及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突出健康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议,做出系统的安排。
二是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注重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促进和教育,通过行动实施,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必备的核心健康知识与技能,把“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在主体上,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每一个行动都有具体的目标,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各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就是要强化部门协作,“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掀起健康中国建设热潮,努力实现“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家庭支持、个人负责”的健康中国实践的格局。
四是在行动上,努力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健康中国行动》以全社会公众为主要对象,围绕重点健康危险因素、重点疾病、重点人群,不仅要倡导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健康责任,而且要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全民参与、共担责任、共享健康成果,我觉得,就像爱国卫生运动针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一样,今天我们要开展一场针对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的新时代群众性卫生健康革命。
中医“治未病”理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活力餐减肥
首先,要搞清楚肥胖的原因是什么。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医学上也可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在所有的肥胖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这些因素包括年龄、进食过多、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及脂肪组织特征等。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继发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仅为1%。
减肥除药物和手术外,最有效的就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饮食控制的方式就是在保证蛋白质、水和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人体所需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减少脂肪和糖摄入。活力餐具有低热量、低糖、低脂肪的特征,同时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长期食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减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