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的意义

有一个很潮的段子,说的是:人生无外乎三件事,关我屁事,关你屁事,老天的事。

短短的几个字很清楚的讲述了,人与人之间边际的重要性,一旦抹杀了边界性,就很容易引起矛盾,关系紧张,甚至矛盾重重。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助人为乐是一种好的品德。而在国外有不一样考量。

比如说,看见有身体缺陷的人很努力的登上公交车。在国内,也许有人看见了就会主动伸手去搀扶。而在国外,除非这位身体有缺陷的人求助,其他人会更多的站在边上,一来,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靠近而导致残疾人的不便,二来,在国外人看来,自己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在意志上仍然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做一个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正常人。如果别人主动伸出手,很有可能会激起残疾人的愤怒,因为自己没有求助的时候,别人的主动伸出援手意味着别人把自己看做是不能妥善照顾自己的人,自己是无能的,或者是能力低下的人。

在一些国外文化中,主动帮助别人是一种唐突,不礼貌的行为。在这种文化中,大家会认为帮助自己是自己的事情,除非别人邀请你去帮助他,否则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更重要,同时尊重别人照顾自己的权利。

这是一种边界感的表达。我的责任仅限于帮助自己,而你的责任是帮助你,除非你提出要求我才会去帮助你,而不是我干扰你的独立和自由,从而来表示我比你优越,我比你能力更强。

在中国的文化中,交往中的男女双方往往都会倾向于男方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更多的包容女性,支持女性。在西方的文化中,男性和女性是对等的平等的,男性没有义务为女生做超出两者平等以外的事情。如果双方有收入,往往吃饭是AA,生活费用是AA。在中国的文化中。但两人的关系一旦确立,男生通常会承担所有的费用。女生也期待嫁给一个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人,以确保自己的未来生活衣食无忧,通过联姻使自己过上比自己单独努力更好的生活。

边界感在隔代照顾中,中西方的文化也是非常的不一样。中国文化中,很多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成年以后生育了后代,父母变成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仍然会替自己在职场工作中的子女去照顾他们的下一代。在西方国家,祖父母往往在孩子独立了之后过上自己的安逸而休闲的晚年生活,带下一代孩子是自己孩子的责任,而并不是自己的责任。

在我们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比如早上唤醒孩子起床,不同的方式会引起不一样的结果。有的父母很焦虑的,踩着时间坚持把孩子唤醒,以保证孩子上学不迟到,而有时候孩子的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或者状态还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被强硬的唤醒,带给孩子很不舒服的感受,孩子可能会情绪很大,一个情绪不稳的孩子面对焦虑的父母,早上的时间有限,很容易引起冲突。孩子带着情绪去上学,也许会影响一整天上学的专注和学习的质量。有些家长会提醒孩子时间已经到了,你该起床了,如果孩子选择了继续赖床,那有可能就要自己去承担迟到,并受到老师批评的后果。当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了解到自己选择的后果,那第2天家长在同样叫唤起床的时候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选择,根据时间按时起床,从而避免再次迟到和遭受老师批评的后果。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区别在于,前面的家长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把孩子唤醒来确保孩子不迟到,从而避免孩子遭遇老师批评的后果。在这个行为中父母会把孩子不迟到的后果视为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而在后者家长是尽自己的职责去唤醒孩子,要不要承受迟到和不迟到的后果,是孩子自己要去做的决定和面临的结果。如果孩子选择了赖床,那自己要去承受被老师批评的责任,如果孩子选择了不赖床,那他就可以避免遭遇老师批评的后果。家长的责任仅限于唤醒,而要不要起床是孩子的选择。

如果把孩子务必准时起床,视为自己的责任,那家长就已经越过了孩子的责任范围,而替孩子去做决定了。那无论孩子迟到或者不迟到他是没有选择的,务必要根据父母的唤醒而起床,对于孩子来说,他只是根据父母的要求起床,跟迟到和面临老师批评的后果无关。

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责任,孩子面临选择和承担后果的机会就少了。把承担责任的机会留给孩子,孩子更懂得选择,趋利避害,更利于成长,而不是事事都寄希望于家长做决定。家长只做自己该做的部分,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部分。有时候,为别人多做了的部分,不见得能换来感激和回报,反而是愤怒和嫌弃。

边界感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和工具,帮助大家做对的和有价值的事情,减少矛盾和对立。

网络图,侵必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界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