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这本书很早就有人推荐我看,但是一直太懒散,一直没有读,也好久没有买过书了,毕竟想起书柜里那么多没有读过的书就实在不好意思再去买新书了。

这次总算是决定要一本一本的读完,并且写好读后感,其实自从高中毕业,我就再也没有写过读后感这种东西了,也不知道能否抓住重点。

《菊与刀》是1944 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通过翻阅资料以及对日本战俘的采访,试图探索日本的本质,认清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与思维方式,得出结论,写成论文,以此结论帮助美军预测日本投降后的反应,作为二战之后盟国改造日本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书中观点犀利准确,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日本的一些外在表现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2012年时我写过一篇论文,《对称饱满与倚斜残缺——中日民族审美意识分歧根源研究》,并发表在了省级期刊《美与时代》上,这篇论文我一开始投稿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核心期刊,但是被拒稿了,给我的答复时我写的不够深入,没有研究出更深层次的根源,但是依据我当时的水平和实力,也实在没有办法和能力更深一步去研究了,当时不知道进一步深入的方向是什么,直到这次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过来,我的论文少了这些深层次东西的支撑,浮于表面,只看到了日本人爱好“倚斜残缺”,也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但是还是没有涉及到最根源的地方。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菊与刀》这本书里所提到的“义理”、“耻文化 ”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外在表现。

提起日本,很多人想起的应该就是南京大屠杀,一般人去了南京也就会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但南京本地人都常常称呼为江东纪念馆,因为对南京人来说,这是很深的痛,所以“南京”“屠杀”这样的字眼就心照不宣的带过,而且也不应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而应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为大屠杀没有什么好纪念的,我们需要缅怀的是我们遇难的同胞们。

我虽然从小就在书中学过南京大屠杀这一事情,但总觉得这事情离自己有些遥远,直到去南京谈读书,才逐渐的感受到这个事情带给南京人民的伤和痛,在节日,总会有人到我校,在魏特琳雕塑前放上一束鲜花,魏特琳是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教育系主任,大屠杀时期自愿留守学校,利用学校收容难民保护难民,这些被保护而活下来的难民后代不曾忘掉这个恩人。

那日本当时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并且在南京发起大屠杀呢?原因应该非常复杂,比如日本迫切的希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非常强大的,以及日本强烈的等级观点,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这个世界井然有序,日本人认为自己有义务为这个世界的等级化而努力,所以日军占领其他国家之后,日军认为这里的人民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日军帮助他们在这个世界等级里找到了他的地位。

日本的等级化思想非常严重,每一个日本人都有天然的等级身份,这个身份决定了日本人面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比如从日本人鞠躬度数就能看出他与对方的等级差异,以及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

在家族中,辈分、性别、年龄决定了日本人权利的大小,在政治上,天皇是最大的,是日本人的精神领袖,所以战争时日本当时一直奋力抵抗,誓死不降,但天皇一声令下,说投降,日本人立马就投降了,美国空军在机场着陆后,受到了礼貌的欢迎。外国记者中有一个人这样写道:早晨着陆时还手指不离手枪,中午时就把枪收了起来,傍晚便悠闲地上街采购日用品了。因为日本人认为我是在报答皇恩,国家战败这些都不重要。天皇是至高无上的有恩于日本人的人,因为每一个日本人有幸降临在这个国家,都是承了天皇的恩情,所以每一个日本人从出生就承担着“皇恩”,为了报答皇恩应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天皇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社会上,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界限非常清晰,一旦逾越就会受罚。

日本人能发自内心的接受等级制度应该与日本的“恩情”文化有关,日本人认为"恩情"等于“义务”,因为某人对我有恩,所以我就必须报恩,我有义务还回去这份恩情,所以一般日本人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情,好像早期日本社会也规定了日本人在路上遇到车祸等这种事情就要避开,因为一旦你帮助了伤者,那么伤者就不得不对你有报恩的义务,所以日本人为了不使别人欠自己的恩情,就也避免对别人施恩。

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中国人说“谢谢”,日本却说“这可如何是好?”其实也就是说自己不会忘记这份恩情。

同样的,天皇对每一个人都有恩,父母也对自己有恩,所以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必须遵守,不能轻易违背父母的意愿。

书中还讲了日本的“耻文化”,也就是受到了耻辱必须报复回去,才能洗刷耻辱,才是美德的体现,如果实在无法报复回去,就要自杀,以此来保住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美德。日本人常常是剖腹自尽,因为他认为人的灵魂藏在腹部,所以要剖腹,以展示自己的忠诚的灵魂。

日本也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民族,如果犯错,首先在意的是其他人有没有发现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或者别人没有点破,就怡然自得,如果有,就感觉到非常的羞耻。所以日本很少有主动投降的,明知没有胜利的希望,还是要战死,因为投降实在是太丢人太耻辱了。

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时,日军接到的命令是,他们现已处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必须表现出日本男儿本色。日本海军官兵有一条诫令,在受鱼雷攻击,命令弃舰时,必须以最出色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会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下来,拿到纽约去放映”。他们考虑的是给世界留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对这一点的重视,在日本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日本人也强调精神大于物质,在极端寒冷又缺乏食物的情况下,政府教导大家进行身体锻炼、做操,就可以抗肌抗寒。日军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所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里一般就没有几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受伤的军人一般就放之任之,死也就死了吧。

书中的内容很丰富,局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就先写到这里吧,后续有机会再修改与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