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山海经》|南山——猛豹不仅是大熊猫,竟还是食梦貘原型?


时山

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羭次山再往西行一百五十里就到了时山。

时山上面光秃秃的,不生长花草树木。逐水河从这座山发源,一路向北奔腾而去,最终汇入了渭水河,在逐水河中蕴藏着很多五彩晶莹的水晶石。


南山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

时山往西再行一百七十里就到了南山。

南山上遍布着粟粒大小的丹沙。丹水河从这座山发源,一路向北奔腾而去,最终汇入了渭水河。


猛豹

在南山中生活着很多名叫猛豹的野兽。

古代学者认为,猛豹就是貘豹,因为两者发音相近,所以猛豹渐渐被叫成了貘豹。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西山经》中解释道:

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

但是猛豹其实并不像豹,也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貘,而是一种外形像是熊的动物。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貘的记载:

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

清代著作《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记载道:

猛豹似熊而小,毛浅而光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

综上所述,猛豹的外形像熊,毛皮光泽并且覆盖着花纹,会吃蛇,而且还会食用铜矿石和铁矿石,生活在蜀中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中部地区。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一个憨憨的形象呢?没错,后代学者根据这些古代文献,认为猛豹其实就是国宝大熊猫的古称。

大熊猫现在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古代也被认为是一种十分祥瑞的动物。

唐代文豪白居易在《貘屏赞》中曾记载:

貘者,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

古人认为使用貘的毛皮制成坐垫或寝具可以避免瘟疫疾病和厄运,而绘制貘的画像就可以避免邪气的侵扰,所以唐代曾有在屏风上绘制貘的图像的风俗。

这种民俗信仰后来传播到日本后,渐渐的“避免厄运”被解释成了“吃掉噩梦”,大和民族还由此而创造出了食梦貘的妖怪形象。

在传说中,梦貘会在每一个天空被洒满朦胧月色的夜晚,从幽深的森林里启程,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吸食人们的噩梦。梦貘会先发出如同摇篮曲般悦耳的轻声鸣叫,让人们在这种声音的相伴下甜甜酣睡,然后梦貘便将人们的噩梦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地吸入口中。梦貘在吃完人们的噩梦之后便会悄悄地返回到丛林中去。

梦貘渐渐被人们当作是好梦的象征,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末期,貘的画像和文字都被做为吉利之物使用。当时的人们有在正月时在枕下放宝船的画像的习俗,人们为了梦见好的初梦,便会在宝船的船帆上写上“貘”,寓意是为了即使梦见噩梦也能够被梦貘吃掉。

在江户时代,画了貘的画像的牌子成为了吉祥之物流行起来,也有人在箱枕上画上貘的图画,制作“貘”枕使用。

日本的食梦貘一开始的形象是和中国的貘,也就是猛豹相似的,不过近代后马来貘传入了日本,因其形象可爱蠢萌收到人们的喜爱,便渐渐代替了原先霸气的中国传说的貘形象。我们当今所熟知的食梦貘“象鼻猪”的可爱外貌,便是来自于此。


尸鸠

南山上生活着众多的禽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名叫尸鸠的鸟。

尸鸠的体态和鸠差不多大小,羽毛为黄色,鸣叫的时候相互呼应却不会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它们一般在二月谷雨后开始鸣叫,一般要到夏至后才能停止。

据说尸鸠自己不会做巢,大多居住在树穴或其他鸟儿的空巢中。它们哺育幼鸟的习惯也很有趣,早上从上到下喂,晚上则从下到上喂,始终保持平均。

清代学者毛苌注有云:

尸鸠之养其子,旦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根据尸鸠的外貌习性,很多人认为尸鸠就是现在的布谷鸟。


大时山

又西百十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穀(gǔ)柞(zuò),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cén)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南山再往西行一百一十八里,就到了大时山,整座山树木葱茏,山坡上生长了许多穀(gǔ)树和柞(zuò)树,山脚下则生长着茂密的杻树和橿树。

大时山背阴的北坡盛产银矿石,向阳的南坡则蕴藏着丰富的白玉矿石。

大时山孕育了涔(cén)水和清水两条河,涔水河向北流淌最终汇入渭水河,清水河则向南流去最终汇入了汉水河。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时山、南山及大时山全部的讲解了,有小伙伴想要探讨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下一篇我们将要走进的就是嶓(bō)冢山了,小伙伴们敬请期待吧。

趣聊《山海经》|羭次山——双臂奇长的猿猴,人面独足的猫头鹰? -

趣聊《山海经》|竹山——豪彘状如豚而白毛,人鱼膏蜡烛千年不灭 -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聊《山海经》|南山——猛豹不仅是大熊猫,竟还是食梦貘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