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vue的修饰符
2.说说你对 SPA 单页面的理解,它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3.v-show 与 v-if 有什么区别?
4.Class 与 Style 如何动态绑定?
5.怎样理解 Vue 的单向数据流?
6.computed 和 watch 的区别和运用的场景?
7.computed 和 method 的区别
8.直接给一个数组项赋值,Vue 能检测到变化吗?
9.谈谈你对 Vue 生命周期的理解?
10.Vue 的父组件和子组件生命周期钩子函数执行顺序?
11.在哪个生命周期内调用异步请求?
12.在什么阶段才能访问操作DOM?
13.父组件可以监听到子组件的生命周期吗?
14.谈谈你对 keep-alive 的了解?
15.组件中 data 为什么是一个函数?
16.v-model 的原理?
17.Vue 组件间通信有哪几种方式?
18.你使用过 Vuex 吗?
19.使用过 Vue SSR 吗?说说 SSR?
20.vue-router 路由模式有几种?
21.路由守卫
22.能说下 vue-router 中常用的 hash 和 history 路由模式实现原理吗?
23.什么是 MVVM?
24.Vue 是如何实现数据双向绑定的?
25.Vue 框架怎么实现对象和数组的监听?
26.Proxy 与 Object.defineProperty 优劣对比
27.Vue 怎么用 vm.$set() 解决对象新增属性不能响应的问题 ?
28.虚拟 DOM 的优缺点?
29.虚拟 DOM 实现原理?
30.Vue 中的 key 有什么作用?
31.你有对 Vue 项目进行哪些优化?
32.对于即将到来的 vue3.0 特性你有什么了解的吗?
33.说说你使用 Vue 框架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34.vue3今年发布了,请你说一下他们之间在相应式的实现上有什么区别?
35.像vue-router,vuex他们都是作为vue插件,请说一下他们分别都是如何在vue中生效的?
36.请你说一下vue的设计架构。
37.请说一下你这个项目中做的事情
38.场景:有些时候后台返回图片地址不一定能打开,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加一张默认图片
39.render>template>el
40.为什么initIndections再initProvide的前面初始化?
41.组件上的事件回调,是在负组件中处理的还是在子组件中处理的?42.
大部分题目来自https://www.jianshu.com/p/def58135e7b6,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题目进行了整理补充,部分题目还附上了源码
1.事件修饰符
2.表单元素修饰符
https://cn.vuejs.org/v2/guide/events.html#%E4%BA%8B%E4%BB%B6%E4%BF%AE%E9%A5%B0%E7%AC%A6
SPA( single-page application )仅在 Web 页面初始化时加载相应的 HTML、JavaScript 和 CSS。一旦页面加载完成,SPA 不会因为用户的操作而进行页面的重新加载或跳转;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路由机制实现 HTML 内容的变换,UI 与用户的交互,避免页面的重新加载。
优点:
缺点:
v-if 是真正的条件渲染,因为它会确保在切换过程中条件块内的事件监听器和子组件适当地被销毁和重建;也是惰性的:如果在初始渲染时条件为假,则什么也不做——直到条件第一次变为真时,才会开始渲染条件块。
v-show 就简单得多——不管初始条件是什么,元素总是会被渲染,并且只是简单地基于 CSS 的 “display” 属性进行切换。
所以,v-if 适用于在运行时很少改变条件,不需要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v-show 则适用于需要非常频繁切换条件的场景。
Class 可以通过对象语法和数组语法进行动态绑定:
data: {
isActive: true,
hasError: false
}
data: {
activeClass: 'active',
errorClass: 'text-danger'
}
Style 也可以通过对象语法和数组语法进行动态绑定:
data: {
activeColor: 'red',
fontSize: 30
}
data: {
styleColor: {
color: 'red'
},
styleSize:{
fontSize:'23px'
}
}
所有的 prop 都使得其父子 prop 之间形成了一个单向下行绑定:父级 prop 的更新会向下流动到子组件中,但是反过来则不行。
这样会防止从子组件意外改变父级组件的状态,从而导致你的应用的数据流向难以理解。
额外的,每次父级组件发生更新时,子组件中所有的 prop 都将会刷新为最新的值。
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在一个子组件内部改变 prop。如果你这样做了,Vue 会在浏览器的控制台中发出警告。
子组件想修改时,只能通过 $emit 派发一个自定义事件,父组件接收到后,由父组件修改。
有两种常见的试图改变一个 prop 的情形 :
props: ['initialCounter'],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counter: this.initialCounter
}
}
props: ['size'],
computed: {
normalizedSize: function () {
return this.size.trim().toLowerCase()
}
}
computed: 是计算属性,依赖其它属性值,并且 computed 的值有缓存,只有它依赖的属性值发生改变,下一次获取 computed 的值时才会重新计算 computed 的值;
watch: 更多的是「观察」的作用,类似于某些数据的监听回调 ,每当监听的数据变化时都会执行回调进行后续操作;
运用场景:
当我们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并且依赖于其它数据时,应该使用 computed,因为可以利用 computed 的缓存特性,避免每次获取值时,都要重新计算;
当我们需要在数据变化时执行异步或开销较大的操作时,应该使用 watch,使用 watch 选项允许我们执行异步操作 ( 访问一个 API ),限制我们执行该操作的频率,并在我们得到最终结果前,设置中间状态。这些都是计算属性无法做到的。
https://blog.csdn.net/qq_42068550/article/details/93742090
由于 JavaScript 的限制,Vue 不能检测到以下数组的变动:
vm.items[indexOfItem] = newValue
vm.items.length = newLength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Vue 提供了以下操作方法:
// Vue.set
Vue.set(vm.items, indexOfItem, newValue)
// vm.$set,Vue.set的一个别名
vm.$set(vm.items, indexOfItem, newValue)
// Array.prototype.splice
vm.items.splice(indexOfItem, 1, newValue)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Vue 提供了以下操作方法:
// Array.prototype.splice
vm.items.splice(newLength)
(1)生命周期是什么?
Vue 实例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从开始创建、初始化数据、编译模版、挂载 Dom -> 渲染、更新 -> 渲染、卸载等一系列过程,我们称这是 Vue 的生命周期。
(2)各个生命周期的作用
生命周期 | 描述 |
---|---|
beforeCreate | 组件实例被创建之初,组件的属性生效之前 |
created | 组件实例已经完全创建,属性也绑定,但真实 dom 还没有生成,$el 还不可用 |
beforeMount | 在挂载开始之前被调用:相关的 render 函数首次被调用 |
mounted | el 被新创建的 vm.$el 替换,并挂载到实例上去之后调用该钩子 |
beforeUpdate | 组件数据更新之前调用,发生在虚拟 DOM 打补丁之前 |
update | 组件数据更新之后 |
activited | keep-alive 专属,组件被激活时调用 |
deadctivated | keep-alive 专属,组件被销毁时调用 |
beforeDestory | 组件销毁前调用 |
destoryed | 组件销毁后调用 |
Vue 的父组件和子组件生命周期钩子函数执行顺序可以归类为以下 4 部分:
可以在钩子函数 created、beforeMount、mounted 中进行调用,因为在这三个钩子函数中,data 已经创建,可以将服务端端返回的数据进行赋值。但是本人推荐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因为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有以下优点:
在钩子函数 mounted 被调用前,Vue 已经将编译好的模板挂载到页面上,所以在 mounted 中可以访问操作 DOM。
vue 具体的生命周期示意图可以参见如下:
比如有父组件 Parent 和子组件 Child,如果父组件监听到子组件挂载 mounted 就做一些逻辑处理,可以通过以下写法实现:
// Parent.vue
// Child.vue
mounted() {
this.$emit("mounted");
}
以上需要手动通过 $emit 触发父组件的事件,更简单的方式可以在父组件引用子组件时通过 @hook 来监听即可,如下所示:
// Parent.vue
doSomething() {
console.log('父组件监听到 mounted 钩子函数 ...');
},
// Child.vue
mounted(){
console.log('子组件触发 mounted 钩子函数 ...');
},
// 以上输出顺序为:
// 子组件触发 mounted 钩子函数 ...
// 父组件监听到 mounted 钩子函数 ...
当然 @hook 方法不仅仅是可以监听 mounted,其它的生命周期事件,例如:created,updated 等都可以监听。
keep-alive 是 Vue 内置的一个组件,可以使被包含的组件保留状态,避免重新渲染 ,其有以下特性:
为什么组件中的 data 必须是一个函数,然后 return 一个对象,而 new Vue 实例里,data 可以直接是一个对象?
// data
data() {
return {
message: "子组件",
childName:this.name
}
}
// new Vue
new Vue({
el: '#app',
router,
template: '',
components: {App}
})
因为组件是用来复用的,且 JS 里对象是引用关系,如果组件中 data 是一个对象,那么这样作用域没有隔离,子组件中的 data 属性值会相互影响,
如果组件中 data 选项是一个函数,那么每个实例可以维护一份被返回对象的独立的拷贝,组件实例之间的 data 属性值不会互相影响;而 new Vue 的实例,是不会被复用的,因此不存在引用对象的问题。
我们在 vue 项目中主要使用 v-model 指令在表单 input、textarea、select 等元素上创建双向数据绑定,我们知道 v-model 本质上不过是语法糖,v-model 在内部为不同的输入元素使用不同的属性并抛出不同的事件:
// 相当于
如果在自定义组件中,v-model 默认会利用名为 value 的 prop 和名为 input 的事件,如下所示:
// 父组件:
// 子组件:
{{value}}
props:{
value: String
},
methods: {
test1(){
this.$emit('input', '小红')
},
},
Vue 组件间通信只要指以下 3 类通信:父子组件通信、隔代组件通信、兄弟组件通信,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每种通信方式且会说明此种方法可适用于哪类组件间通信。
(1)props / $emit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是 Vue 组件的基础,相信大部分同学耳闻能详,所以此处就不举例展开介绍。
(2)ref
与 $parent / $children
适用 父子组件通信
ref
:如果在普通的 DOM 元素上使用,引用指向的就是 DOM 元素;如果用在子组件上,引用就指向组件实例$parent / $children
:访问父 / 子实例(3)EventBus ($emit / $on)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这种方法通过一个空的 Vue 实例作为中央事件总线(事件中心),用它来触发事件和监听事件,从而实现任何组件间的通信,包括父子、隔代、兄弟组件。
(4)$attrs/$listeners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att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不被 prop 所识别 (且获取) 的特性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当一个组件没有声明任何 prop 时,这里会包含所有父作用域的绑定 ( class 和 style 除外 ),并且可以通过 v-bind="$attrs"
传入内部组件。通常配合 inheritAttrs 选项一起使用。
$listeners
:包含了父作用域中的 (不含 .native 修饰器的) v-on 事件监听器。它可以通过 v-on="$listeners"
传入内部组件
(5)provide / inject
适用于 隔代组件通信
祖先组件中通过 provider 来提供变量,然后在子孙组件中通过 inject 来注入变量。provide / inject API 主要解决了跨级组件间的通信问题,不过它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子组件获取上级组件的状态,跨级组件间建立了一种主动提供与依赖注入的关系。
(6)Vuex 适用于 父子、隔代、兄弟组件通信
Vuex 是一个专为 Vue.js 应用程序开发的状态管理模式。每一个 Vuex 应用的核心就是 store(仓库)。“store” 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它包含着你的应用中大部分的状态 ( state )。
Vuex 是一个专为 Vue.js 应用程序开发的状态管理模式。每一个 Vuex 应用的核心就是 store(仓库)。“store” 基本上就是一个容器,它包含着你的应用中大部分的状态 ( state )。
(1)Vuex 的状态存储是响应式的。当 Vue 组件从 store 中读取状态的时候,若 store 中的状态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组件也会相应地得到高效更新。
(2)改变 store 中的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显式地提交 (commit) mutation。这样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跟踪每一个状态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commit 和dispatch的区别
在于commit是提交mutatious的同步操作,dispatch是分发actions的异步操作
Vue.js 是构建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框架。默认情况下,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出 Vue 组件,进行生成 DOM 和操作 DOM。然而,也可以将同一个组件渲染为服务端的 HTML 字符串,将它们直接发送到浏览器,最后将这些静态标记"激活"为客户端上完全可交互的应用程序。
即:SSR大致的意思就是vue在客户端将标签渲染成的整个 html 片段的工作在服务端完成,服务端形成的html 片段直接返回给客户端这个过程就叫做服务端渲染。
服务端渲染 SSR 的优缺点如下:
(1)服务端渲染的优点:
(2) 服务端渲染的缺点:
更多的开发条件限制:例如服务端渲染只支持 beforCreate 和 created 两个钩子函数,这会导致一些外部扩展库需要特殊处理,才能在服务端渲染应用程序中运行;并且与可以部署在任何静态文件服务器上的完全静态单页面应用程序 SPA 不同,服务端渲染应用程序,需要处于 Node.js server 运行环境;
更多的服务器负载:在 Node.js 中渲染完整的应用程序,显然会比仅仅提供静态文件的 server 更加大量占用CPU 资源 (CPU-intensive - CPU 密集),因此如果你预料在高流量环境 ( high traffic ) 下使用,请准备相应的服务器负载,并明智地采用缓存策略。
vue-router 有 3 种路由模式:hash、history、abstract,对应的源码如下所示:
switch (mode) {
case 'history':
this.history = new HTML5History(this, options.base)
break
case 'hash':
this.history = new HashHistory(this, options.base, this.fallback)
break
case 'abstract':
this.history = new AbstractHistory(this, options.base)
break
default: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assert(false, `invalid mode: ${mode}`)
}
}
其中,3 种路由模式的说明如下:
hash: 使用 URL hash 值来作路由。支持所有浏览器,包括不支持 HTML5 History Api 的浏览器;
history : 依赖 HTML5 History API 和服务器配置。具体可以查看 HTML5 History 模式;
abstract : 支持所有 JavaScript 运行环境,如 Node.js 服务器端。如果发现没有浏览器的 API,路由会自动强制进入这个模式.
在项目开发中每一次路由的切换或者页面的刷新都需要判断用户是否已经登录,前端可以判断,后端也会进行判断的,我们前端最好也进行判断。
vue-router提供了导航钩子:全局前置导航钩子 beforeEach和全局后置导航钩子 afterEach,他们会在路由即将改变前和改变后进行触发。所以判断用户是否登录需要在beforeEach导航钩子中进行判断。
导航钩子有3个参数:
1、to:即将要进入的目标路由对象;
2、from:当前导航即将要离开的路由对象;
3、next :调用该方法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钩子函数(afterEach)。
next()//直接进to 所指路由
next(false) //中断当前路由
next('route') //跳转指定路由
next('error') //跳转错误路由
afterEach:
和beforeEach不同的是afterEach不接收第三个参数 next 函数,也不会改变导航本身,一般beforeEach用的最多,afterEach用的少.
(1)hash 模式的实现原理
早期的前端路由的实现就是基于 location.hash 来实现的。其实现原理很简单,location.hash 的值就是 URL 中 # 后面的内容。比如下面这个网站,它的 location.hash 的值为 '#search':
https://www.word.com#search
hash 路由模式的实现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特性:
(2)history 模式的实现原理
HTML5 提供了 History API 来实现 URL 的变化。其中做最主要的 API 有以下两个:history.pushState() 和 history.repalceState()。这两个 API 可以在不进行刷新的情况下,操作浏览器的历史纪录。
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是新增一个历史记录,后者是直接替换当前的历史记录,如下所示:
window.history.pushState(null, null, path);
window.history.replaceState(null, null, path);
history 路由模式的实现主要基于存在下面几个特性:
Model–View–ViewModel (MVVM) 是一个软件架构设计模式,由微软 WPF 和 Silverlight 的架构师 Ken Cooper 和 Ted Peters 开发,是一种简化用户界面的事件驱动编程方式。
由 John Gossman(同样也是 WPF 和 Silverlight 的架构师)于2005年在他的博客上发表
MVVM 源自于经典的 Model–View–Controller(MVC)模式 ,MVVM 的出现促进了前端开发与后端业务逻辑的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前端开发效率,MVVM 的核心是 ViewModel 层,它就像是一个中转站(value converter),负责转换 Model 中的数据对象来让数据变得更容易管理和使用,该层向上与视图层进行双向数据绑定,向下与 Model 层通过接口请求进行数据交互,起呈上启下作用。
如下图所示:
(1)View 层
View 是视图层,也就是用户界面。前端主要由 HTML 和 CSS 来构建 。
(2)Model 层
Model 是指数据模型,泛指后端进行的各种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操控,对于前端来说就是后端提供的 api 接口。
(3)ViewModel 层
ViewModel 是由前端开发人员组织生成和维护的视图数据层。在这一层,前端开发者对从后端获取的 Model 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做二次封装,以生成符合 View 层使用预期的视图数据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 ViewModel 所封装出来的数据模型包括视图的状态和行为两部分,而 Model 层的数据模型是只包含状态的,比如页面的这一块展示什么,而页面加载进来时发生什么,点击这一块发生什么,这一块滚动时发生什么这些都属于视图行为(交互),视图状态和行为都封装在了 ViewModel 里。这样的封装使得 ViewModel 可以完整地去描述 View 层。
MVVM 框架实现了双向绑定,这样 ViewModel 的内容会实时展现在 View 层,前端开发者再也不必低效又麻烦地通过操纵 DOM 去更新视图,MVVM 框架已经把最脏最累的一块做好了,我们开发者只需要处理和维护 ViewModel,更新数据视图就会自动得到相应更新。
这样 View 层展现的不是 Model 层的数据,而是 ViewModel 的数据,由 ViewModel 负责与 Model 层交互,这就完全解耦了 View 层和 Model 层,这个解耦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前后端分离方案实施的重要一环。
我们以下通过一个 Vue 实例来说明 MVVM 的具体实现,有 Vue 开发经验的同学应该一目了然:
(1)View 层
{{message}}
(2)ViewModel 层
var app = new Vue({
el: '#app',
data: { // 用于描述视图状态
message: 'Hello Vue!',
},
methods: { // 用于描述视图行为
showMessage(){
let vm = this;
alert(vm.message);
}
},
created(){
let vm = this;
// Ajax 获取 Model 层的数据
ajax({
url: '/your/server/data/api',
success(res){
vm.message = res;
}
});
}
})
(3) Model 层
{
"url": "/your/server/data/api",
"res": {
"success": true,
"name": "IoveC",
"domain": "www.cnblogs.com"
}
}
Vue 数据双向绑定主要是指:数据变化更新视图,视图变化更新数据,如下图所示:
即:
Vue 主要通过以下 4 个步骤来实现数据双向绑定的:
(1)实现一个监听器 Observer:对数据对象进行遍历,包括子属性对象的属性,利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对属性都加上 setter 和 getter。这样的话,给这个对象的某个值赋值,就会触发 setter,那么就能监听到了数据变化。
/**
* Attempt to create an observer instance for a value,
* returns the new observer if successfully observed,
* or the existing observer if the value already has one.
*/
// 对数据进行观察,观察过的数据包含'_ob_;'属性,
export function observe (value: any, asRootData: ?boolean): Observer | void {
// 只处理对象
if (!isObject(value) || value instanceof VNode) {
return
}
let ob: Observer | void
if (hasOwn(value, '__ob__') && value.__ob__ instanceof Observer) {
ob = value.__ob__
} else if (
shouldObserve &&
!isServerRendering() &&
(Array.isArray(value) || isPlainObject(value)) &&
Object.isExtensible(value) &&
!value._isVue
) {
ob = new Observer(value)
}
if (asRootData && ob) {
ob.vmCount++
}
return ob
}
/**
* Observer class that is attached to each observed
* object. Once attached, the observer converts the target
* object's property keys into getter/setters that
* collect dependencies and dispatch updates.
*/
export class Observer {
value: any;
dep: Dep;
vmCount: number; // number of vms that have this object as root $data
constructor (value: any) {
this.value = value
this.dep = new Dep()
this.vmCount = 0
def(value, '__ob__', this)
// 如果劫持的数据类型是数组,改变数组的原型或者直接把方法添加到数组上
// 调用arrayMethods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中数组已经被重写了
if (Array.isArray(value)) {
if (hasProto) {
protoAugment(value, arrayMethods)
} else {
// 有些浏览器不支持原型的时候,做简化处理,直接在数组上添加方法;eg:a = [1,2,3]; a.push = function () {}
copyAugment(value, arrayMethods, arrayKeys)
}
this.observeArray(value)
} else {
this.walk(value)
}
}
/**
* Walk through all properties and convert them into
* getter/setters. This method should only be called when
* value type is Object.
*/
walk (obj: Object) {
const keys = Object.keys(obj)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defineReactive(obj, keys[i])
}
}
/**
* Observe a list of Array items.
*/
observeArray (items: Array) {
for (let i = 0, l = items.length; i < l; i++) {
observe(items[i])
}
}
}
/**
* Define a reactive property on an Object.
*/
export function defineReactive (
obj: Object,
key: string,
val: any,
customSetter?: ?Function,
shallow?: boolean
) {
const dep = new Dep()
const property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obj, key)
if (property && property.configurable === false) {
return
}
// cater for pre-defined getter/setters
const g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get
const setter = property && property.set
if ((!getter || setter) && arguments.length === 2) {
val = obj[key]
}
let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val)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function reactiveGetter ()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if (Dep.target) {
dep.depend()
if (childOb) {
childOb.dep.depend()
if (Array.isArray(value)) {
dependArray(value)
}
}
}
return value
},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 (newVal)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 eslint-disable no-self-compare */
if (newVal === value || (newVal !== newVal && value !== value)) {
return
}
/* eslint-enable no-self-compar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ustomSetter) {
customSetter()
}
// #7981: for accessor properties without setter
if (getter && !setter) return
if (setter) {
setter.call(obj, newVal)
} else {
val = newVal
}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newVal)
dep.notify()
}
})
}
当属性值是数组,数组变化的时候,跟踪不到变化。因为数组虽然是对象,但是Object.defineProperty不支持数组,所以vue改写了数组的所有方法,当调用数组方法的时候,就调动变动事件。但是不能通过属性或者索引控制数组,比如length,index。
通过重写数组方法,把重写方法的对象给了数组原型,然后调用数组的push方法,本身没有的话会去它的原型上去找。
/*
* not type checking this file because flow doesn't play well with
* dynamically accessing methods on Array prototype
*/
import { def } from '../util/index'
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 以arrayProto为原型创建一个对象
export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const methodsToPatch =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
* Intercept mutating methods and emit events
*/
methodsToPatch.forEach(function (method) {
// cache original method,原型上的就是原始方法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 (...args) {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 如果是添加,还要对添加的数据进行响应式的处理
switch (method) {
case 'push':
case 'unshift':
inserted = args
break
case 'splice':
inserted = args.slice(2)
break
}
if (inserted) ob.observeArray(inserted)
// notify change,通知当前数组对应的dep中的 watcher进行更新
ob.dep.notify()
return result
})
})
(2)实现一个解析器 Compile:解析 Vue 模板指令,将模板中的变量都替换成数据,然后初始化渲染页面视图,并将每个指令对应的节点绑定更新函数,添加监听数据的订阅者,一旦数据有变动,收到通知,调用更新函数进行数据更新。
(3)实现一个订阅者 Watcher:Watcher 订阅者是 Observer 和 Compile 之间通信的桥梁 ,主要的任务是订阅 Observer 中的属性值变化的消息,当收到属性值变化的消息时,触发解析器 Compile 中对应的更新函数。
// 核心:会接收一个回调函数
constructor (
vm: Component,
expOrFn: string | Function,
cb: Function,
options?: ?Object,
isRenderWatcher?: boolean
) {
this.vm = vm
if (isRenderWatcher) {
vm._watcher = this
}
vm._watchers.push(this)
// options
if (options) {
this.deep = !!options.deep
this.user = !!options.user
this.lazy = !!options.lazy
this.sync = !!options.sync
this.before = options.before
} else {
this.deep = this.user = this.lazy = this.sync = false
}
this.cb = cb
this.id = ++uid // uid for batching
this.active = true
this.dirty = this.lazy // for lazy watchers
this.deps = []
this.newDeps = []
this.depIds = new Set()
this.newDepIds = new Set()
this.expression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expOrFn.toString()
: ''
// parse expression for getter
if (typeof expOrFn === 'function') {
this.getter = expOrFn
} else {
this.getter = parsePath(expOrFn)
if (!this.getter) {
this.getter = noop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Failed watching path: "${expOrFn}" ` +
'Watcher only accepts simple dot-delimited paths. ' +
'For full control, use a function instead.',
vm
)
}
}
// 核心!!!其实就是调用了get方法
this.value = this.lazy
? undefined
: this.get()
}
/**
* Evaluate the getter, and re-collect dependencies.
*/
get () {
// 1.将当前watcher实例挂在到Dep.target上面
pushTarget(this)
let value
const vm = this.vm
try {
// 获取数据,触发依赖收集
value = this.getter.call(vm, vm)
} catch (e) {
if (this.user) {
handleError(e, vm, `getter for watcher "${this.expression}"`)
} else {
throw e
}
} finally {
// "touch" every property so they are all tracked as
// dependencies for deep watching
if (this.deep) {
traverse(value)
}
// 将挂在Dep.target上的数据移除
popTarget()
this.cleanupDeps()
}
return value
}
https://www.cnblogs.com/chenjinxinlove/p/10037364.html
第一个”筐“里收集的依赖的触发时机是当属性值被修改时触发,即在 set 函数中触发:dep.notify()。而第二个”筐“里收集的依赖的触发时机是在使用 $set 或 Vue.set 给数据对象添加新属性时触发。
https://blog.csdn.net/qq_29918313/article/details/118661269
(4)实现一个订阅器 Dep:订阅器采用 发布-订阅 设计模式,用来收集订阅者 Watcher,对监听器 Observer 和 订阅者 Watcher 进行统一管理。
以上四个步骤的流程图表示如下,如果有同学理解不大清晰的,可以查看作者专门介绍数据双向绑定的文章《0 到 1 掌握:Vue 核心之数据双向绑定》,有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代码 demo 示例。
如果被问到 Vue 怎么实现数据双向绑定,大家肯定都会回答 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对数据进行劫持,但是 Object.defineProperty() 只能对属性进行数据劫持,不能对整个对象进行劫持。
同理无法对数组进行劫持,但是我们在使用 Vue 框架中都知道,Vue 能检测到对象和数组(部分方法的操作)的变化,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查看相关代码如下:
/**
* Observe a list of Array items.
*/
observeArray (items: Array) {
for (let i = 0, l = items.length; i < l; i++) {
observe(items[i]) // observe 功能为监测数据的变化
}
}
/**
* 对属性进行递归遍历
*/
let childOb = !shallow && observe(val) // observe 功能为监测数据的变化
通过以上 Vue 源码部分查看,我们就能知道 Vue 框架是通过遍历数组 和递归遍历对象,从而达到利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也能对对象和数组(部分方法的操作)进行监听。
Proxy 的优势如下: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优势如下:
受现代 JavaScript 的限制 ,Vue 无法检测到对象属性的添加或删除。
由于 Vue 会在初始化实例时对属性执行 getter/setter 转化,所以属性必须在 data 对象上存在才能让 Vue 将它转换为响应式的。
但是 Vue 提供了 Vue.set (object, propertyName, value) / vm.$set (object, propertyName, value)
来实现为对象添加响应式属性,那框架本身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查看对应的 Vue 源码:vue/src/core/instance/index.js
export function set (target: Array | Object, key: any, val: any): any {
// target 为数组
if (Array.isArray(target) && isValidArrayIndex(key)) {
// 修改数组的长度, 避免索引>数组长度导致splcie()执行有误
target.length = Math.max(target.length, key)
// 利用数组的splice变异方法触发响应式
target.splice(key, 1, val)
return val
}
// key 已经存在,直接修改属性值
if (key in target && !(key in Object.prototype))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const ob = (target: any).__ob__
// target 本身就不是响应式数据, 直接赋值
if (!ob) {
target[key] = val
return val
}
// 对属性进行响应式处理
defineReactive(ob.value, key, val)
ob.dep.notify()
return val
}
我们阅读以上源码可知,vm.$set 的实现原理是:
如果目标是数组,直接使用数组的 splice 方法触发相应式;
如果目标是对象,会先判读属性是否存在、对象是否是响应式,最终如果要对属性进行响应式处理,则是通过调用 defineReactive 方法进行响应式处理( defineReactive 方法就是 Vue 在初始化对象时,给对象属性采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动态添加 getter 和 setter 的功能所调用的方法)
优点:
缺点:
虚拟 DOM 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 3 部分:
key 是为 Vue 中 vnode 的唯一标记,通过这个 key,我们的 diff 操作可以更准确、更快速。
Vue 的 diff 过程可以概括为:oldCh 和 newCh 各有两个头尾的变量 oldStartIndex、oldEndIndex 和 newStartIndex、newEndIndex,它们会新节点和旧节点会进行两两对比,即一共有4种比较方式:newStartIndex 和oldStartIndex 、newEndIndex 和 oldEndIndex 、newStartIndex 和 oldEndIndex 、newEndIndex 和 oldStartIndex,如果以上 4 种比较都没匹配,如果设置了key,就会用 key 再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遍历会往中间靠,一旦 StartIdx > EndIdx 表明 oldCh 和 newCh 至少有一个已经遍历完了,就会结束比较。
具体有无 key 的 diff 过程,可以查看作者写的另一篇详解虚拟 DOM 的文章《深入剖析:Vue核心之虚拟DOM》
所以 Vue 中 key 的作用是:key 是为 Vue 中 vnode 的唯一标记,通过这个 key,我们的 diff 操作可以更准确、更快速
更准确:因为带 key 就不是就地复用了,在 sameNode 函数 a.key === b.key
对比中可以避免就地复用的情况。所以会更加准确。
更快速:利用 key 的唯一性生成 map 对象来获取对应节点,比遍历方式更快,源码如下:
function createKeyToOldIdx (children, beginIdx, endIdx) {
let i, key
const map = {}
for (i = beginIdx; i <= endIdx; ++i) {
key = children[i].key
if (isDef(key)) map[key] = i
}
return map
}
如果没有对 Vue 项目没有进行过优化总结的同学,可以参考本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 Vue 项目性能优化 — 实践指南 》,文章主要介绍从 3 个大方面,22 个小方面详细讲解如何进行 Vue 项目的优化。
(1)代码层面的优化
(2)Webpack 层面的优化
(3)基础的 Web 技术的优化
Vue 3.0 正走在发布的路上,Vue 3.0 的目标是让 Vue 核心变得更小、更快、更强大,因此 Vue 3.0 增加以下这些新特性:
(1)监测机制的改变
3.0 将带来基于代理 Proxy 的 observer 实现,提供全语言覆盖的反应性跟踪。这消除了 Vue 2 当中基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实现所存在的很多限制:
新的 observer 还提供了以下特性:
(2)模板
模板方面没有大的变更,只改了作用域插槽,2.x 的机制导致作用域插槽变了,父组件会重新渲染,而 3.0 把作用域插槽改成了函数的方式,这样只会影响子组件的重新渲染,提升了渲染的性能。
同时,对于 render 函数的方面,vue3.0 也会进行一系列更改来方便习惯直接使用 api 来生成 vdom 。
(3)对象式的组件声明方式
vue2.x 中的组件是通过声明的方式传入一系列 option,和 TypeScript 的结合需要通过一些装饰器的方式来做,虽然能实现功能,但是比较麻烦。
3.0 修改了组件的声明方式,改成了类式的写法,这样使得和 TypeScript 的结合变得很容易。
此外,vue 的源码也改用了 TypeScript 来写。其实当代码的功能复杂之后,必须有一个静态类型系统来做一些辅助管理。
现在 vue3.0 也全面改用 TypeScript 来重写了,更是使得对外暴露的 api 更容易结合 TypeScript。静态类型系统对于复杂代码的维护确实很有必要。
(4)其它方面的更改
vue3.0 的改变是全面的,上面只涉及到主要的 3 个方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更改:
vue2采用的是defineProperty去定义get,set,而vue3改用了proxy。也代表着vue放弃了兼容ie。
通过vue的插件系统,用vue.mixin混入到全局,在每个组件的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注入组件实例。
vue2采用的是典型的混入式架构,类似于express和jquery,各部分分模块开发,再通过一个mixin去混入到最终暴露到全局的类上。
这个项目主体是一个vue项目,但是因为是pc端,为了seo,我特意做了ssr。然后这个项目有一套我和同事一起做的专门的组件库。在移动端,我们为了搭配app,也做了移动混合方案。像在首页,因为数据巨大,我们采用了一些优化方案。利用本地缓存数据,对小图标进行了base64转码。
// page 代码
vue-cli3静态资源static assets项目结构
class Vue {
constructor() {
// 事件通道调度中心
this._events = Object.create(null);
}
$on(event, fn) {
if (Array.isArray(event)) {
event.map(item => {
this.$on(item, fn);
});
} else {
(this._events[event] || (this._events[event] = [])).push(fn);
}
return this;
}
$once(event, fn) {
function on() {
this.$off(event, on);
fn.apply(this, arguments);
}
on.fn = fn;
this.$on(event, on);
return this;
}
$off(event, fn) {
if (!arguments.length) {
this._events = Object.create(null);
return this;
}
if (Array.isArray(event)) {
event.map(item => {
this.$off(item, fn);
});
return this;
}
const cbs = this._events[event];
if (!cbs) {
return this;
}
if (!fn) {
this._events[event] = null;
return this;
}
let cb;
let i = cbs.length;
while (i--) {
cb = cbs[i];
if (cb === fn || cb.fn === fn) {
cbs.splice(i, 1);
break;
}
}
return this;
}
$emit(event) {
let cbs = this._events[event];
if (cbs) {
const args = [].slice.call(arguments, 1);
cbs.map(item => {
args ? item.apply(this, args) : item.call(this);
});
}
return th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