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坐忘”想到的

原创: 红尘闲云 闲云醉语

很早就接触过“坐忘”一词,但因了生性顽劣,疏于思考,故而一直不曾对其有深刻地理解。

      几日前,一个朋友示《坐忘论》于我,轻描淡写地说:“你应该了解一下什么叫‘坐忘’”。

通读《坐忘论》,不禁生惭愧心。虽然《坐忘论》中讲的是修道的要理,而我并没有成仙之心,但是当我把文中的内容加到世事中来理解时,我发现《坐忘论》确实是一篇指导人用心修为、好好做人的好文。

《坐忘论》作者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为唐代著名道士。《坐忘论》分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部分。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七个层次,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

敬信: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司马承祯说,“敬信”是修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修道之人首先要摒弃狂妄、猜疑之心,相信道法,一心向道。

      这一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应该有正确的信仰,并且要坚信自己的信仰,不猜疑,不改变。

      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信仰”的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几乎占据了人们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向“钱”看,一切向“权”看,更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让人萎靡让人颓废的正是对金钱与权贵的无限欲望。

许多高官欲望难填,最终锒铛入狱,就是这种错误信仰导致的恶果。人们因为缺乏正确的信仰,所以缺乏前进的动力。好多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陷入了沉迷状态,他们对前途感到渺茫,对生命感到无奈,每天陷于茫然当中,不知所谓,不知所为。

更有一些少年人,盲目崇拜,甚至因为盲目崇拜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整天做明星大梦、做发财大梦。当他们从黄粱一梦中醒来之时才发现,青春已经与之失之交臂,想重新读书,机会已少矣。

    所以说,具有正确的信仰,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是做人的首要条件。

断缘:要断俗事之緣﹐以求“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

      司马承祯说,修道要断除与修道无关的缘,让自己远离尘世喧嚣,让心越发接近道。

      这一点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理解为,要用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好高骛远、为能力所不及的事。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精力用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比如说学生就要好好学习,让自己身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被世间其它杂事所干扰;工人就要好好做工,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不要被世间太多的诱惑所蒙蔽。

      作为成年人,我们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深知自己有多少精力。设定适合自己能力的目标,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努力做到自己能力内的最好。我们不能这山望那山高,更不可与他人攀比,以免抵不住诱惑,迷了心智,让自己陷入混乱当中。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浑浑噩噩或者是自视清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拼命地跻身与自己能力不相当的人群中,为自己能力所不能为,以致身心疲惫或面临被无情淘汰的结果。

      收心:认为心为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学道要“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无﹐心乃合道”。

司马承祯说,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当一个人心很宁静时,就容易生出智慧,当一个人心很乱时,就容易陷入混沌。

      生活中,好多人心猿意马,朝三暮四,整天心神不宁,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件事。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最终导致一无所获。

      也有一些人,虽然上着自己的学,做着自己的工作,可是心不安定。他们常常想什么是什么,见什么追求什么,由此导致一事无成。

      由些可见,收好自己的心,安于所做的事,并一心一意地为之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的时候,由于心静,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简事:谓修道之人要“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而且“于生无要用者﹐并須去之﹐於生离用有余者﹐亦須拾之”。

司马承祯说,修道之人要断除一切没有必要的事情,对生命不重要的事物要去除,虽然对生命有用但富足以外的事物也要去掉。

司马承祯在《坐忘论》原文中这样说:就好比有的人有肉吃有酒喝,有名誉有地位,有大笔财富。可是这些方面都绰绰有余并不是益于生命的良药,如果过度追求和享用,会导致亡命或是衰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那是多么痴迷的事呢!

我觉得这一段对我们来说尤为有用。现今世人妄念太多,欲望如沟壑般难以填平,更有一些人在部分欲望得到满足后便陷入享乐之中,每天杯盏交错,沉迷酒色,完全想不起养生之道。还有的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忘记了生命是一切之本,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甚至一命呜呼。

想一想,钱财也好,权贵也罢,一切事物够用足矣,切不可贪念太重。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是过了尤为不及。所以凡事要衡量轻重,并且要适可而止。

真观:谓真观乃“智士之先鉴﹐能人之善察”﹐对祸福吉凶﹐富貴貧贱﹐疾病生死﹐都应“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要“自始之末﹐行无遗累﹐理不违此”。

司马承祯说,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惑,不为尘世所累。对富贵贫穷等等诸事都不生得失心,一切都从容面对,不怨天尤人。

这让我想起《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来。如果我们能够悟到万事皆空的道理,就能够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让自己处于不喜不悲的境界中。

我们都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一切外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在生命过程中,让那些身外之物的来来去去影响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受累,实在不是聪明的做法。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一点,那么心态与先前便会有所不同。得不喜,失不悲,一切于平静和平淡之中。我们会因为破除了我执而使得生命轻松许多。

泰定:谓出俗修道者“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痈”。从而达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境界。

司马承祯说,修道过程中,当私欲贪念完全消失之后,凡事就能真的淡定了。这个时候,再大的雷也不会感到心惊,刀枪顶在眼前也不会感到畏惧。把名利当作过眼烟云,就是面对生死也能够从容不迫。

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完成本职工作,也不是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是心不能定,整天在惶惑中担惊受怕地活着,心中时刻算计着得失,稍一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一般。在这样的状态下活着,无异于自虐。

也就是说,当人没有了私心杂念以后,心就归于了平静和安宁的状态。这样的心态下,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我们都能够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得道:认为“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虛而无像﹐隨迎莫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生﹐“通生无匮”。得道之人“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慢无法而不通”。故无生死﹐蹈水火而无害﹐“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成功的人,定然是理想与行动相统一的人,定然是一个能够为理想切实努力的人。

当我们舍弃了可有可无的奢华生活,当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出了应有的努力,当我们经历了种种成功与失败以后,再回首往事时我们会发现,任何变故对我们来说都已无所谓。“故无生死﹐蹈水火而无害”,在生活中,可以理解为不在意失败,无论是经济上的失利还是权位上的变异,都不能影响我们的心情。所有的一切,我们都能平静面对。

如果真正地做到了这样,应该就是到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就成了一个大自在的人,生命将何其超俗而又轻松!

注:这是我的第一篇读经心得。文中难免有偏颇之处,愿与大家相互学习与商榷。读经,真地能够让人开悟、让人心胸开阔。感谢前人留下这些充满智慧的精华文字。


本期编辑:飞墨

图片来源:红梅


红尘闲云语录:

个生灵在落地的那一刻起,每一思、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每一舍、每一得都在为自己铺路,路铺到哪里,去处就在哪里。所以,每个人都有他应有的去处。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凡所有执皆属自伤;凡所有贪皆为自残;凡所有恶皆为自亡。凡所有善皆不举善;凡所有慧皆不张扬;凡所有道皆归脚下;凡所有法皆归自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坐忘”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