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学案例】《卖炭翁》我们这么学

伊川县直中学  焦玉玲

早读小测试通过率

今天上课讲了白居易的《卖炭翁》,由于昨天已经安排了“小先生”名单和讲授内容,课堂有序进行。

上课铃一响,14班教室里又开讲了:

一个文弱的女生走上讲台介绍了白居易和题目、体裁、手法、写作背景、作者情感。声音虽小,但目光坚定。详细介绍了“讽喻诗”和“白描”。

第二个走上讲台的是个声音有特殊魅力的男生,高高的个头,讲了第一段的前三句。一个倒装句、一种描写手法(肖像描写)、两种写作手法(对比、设问)、一种悲惨境遇。他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第三个同学是个女生,她带领大家学习的是第一段4——6句。一个通假字(碾),一种描写手法(心理描写)、两种写作手法(对比、反衬)、一个炽热愿望、一种艰辛生活、一种悲惨境遇!讲解精细,分析深入,尤其是对“一尺雪、碾冰辙”的严寒和卖炭翁急于卖碳的炽热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富有新意。一节语文课在同学一句“我的内容已经讲解完毕,请问大家还有问题吗?”中结束,随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第二节是13班语文,昨天没有安排小先生课堂,所以只好由我这个老先生开始上课。早读时孩子们已经背诵了课文和注释,并进行了默写,过关率挺高的,所以,我就打破了常规模式的讲法,按照讲现代文的方法直接开讲!

图片发自App

首先,理解题目含义。《卖炭翁》一个卖碳的老人。

接着,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提问。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位卖碳的老人?(写作背景)

提示:这可是一道开卷考试题!请看注释1和手中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写作背景?)学生们快速翻阅手中可以采用的书籍,一会可总结出来了。

归纳:这首诗写的是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宫市制度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问题二:作者围绕卖炭翁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按照记叙的六要素进行概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归纳:中唐时期一个严冬的早上,一位卖碳老人又饥又累的坐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休息,两个宫中的太监装模作样地拿着文书抢走了卖炭翁的一车碳,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抵了炭钱。

问题:看似简单的概括,学生们要想达到语句流畅,还是有一定难度。概括了三个人才趋于流畅。

问题三: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什么情感?

讨论归纳:

1.可怜,意为“值得同情”。表达作者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敕与叱,两个词写出了这对主仆装模作样、仗势欺人、横征暴敛的丑陋嘴脸,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对宫市制度罪恶的揭露。

问题四:作者是怎么描写卖炭翁这个人,叙述卖碳这件事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归纳:

1.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经典句子:

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对比)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2.对比、反衬、映衬、设问等。

对比:

“两鬓苍苍”与“十指黑”。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翩翩两骑来是谁,白衣使者黄衫儿”。

“身上衣裳口中食”与“半匹红绡一丈绫”。

反衬: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与卖炭翁炽热的卖碳心愿形成反衬。

设问: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赏析关键词:悲惨境遇,深切同情,宫市制度,横征暴敛,欺压人民,揭露讽刺……

学生们自由发言,从不同角度谈赏析,又产生不少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挖掘了作者写作的现实意义,拓宽了教材的生命意义。

这节课,我们用围绕题目提问题的方式,在思考中逐步走进白居易的思想伸深处,在讨论中逐渐明晰作者的写作本意,在归纳中感受着语文语言的无限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教育·教学案例】《卖炭翁》我们这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