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聊绘画壹·贰》C8-12

继续接受唠嗑式科普。

【阅读提炼】

1.德加Edgar Degas——真正的印象派

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更愿意把自己分入写实派。不赞同当时的印象派提倡到户外作画,捕捉最真实的光影效果,而是只画脑子里的东西。他常会找个模特来,不架画布,也不画速写,只是对着她看几眼……然后……记文字笔记,然后把这些文字连同他的记忆神经输入他的等离子高清大脑中,经过数字化处理过滤以后,再输出到画布上。

他心中的男神——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曾指点他说,“年轻人,要画线条,画许许多多的线条,不要根据自然,而是根据记忆,总之要画很多线条,这样你就能够成为一名好画家。”

他并没有像印象派那样对古典绘画全盘否定,但也并没有照单全收,他希望在古典绘画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他某些作品中的构图方式,故意模仿照片效果。德加一生留下了2000多幅作品,其中有一半都是舞女。而且他赖以成名的也正是他笔下的舞女,人们甚至称他为“舞女画家”。也就是说,德加的“舞女”,就像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乳房”一样,是他的“注册商标”。他笔下的舞女,能让一个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似乎正在旋转,然后突然被人按了“暂停键”,如果再按一下“播放键”,随时都会继续旋转下去似的。虽然看似也只表现了一瞬间的动作,但是会使观赏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上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一幅画,一个动作,带出了一整套动作……在德加的眼里,他并没有把这些模特当女人看,她们只是他用来描绘动感和真实感的载体。

印象派提倡去户外作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捕捉光和色彩最真实的瞬间,这种瞬间,相对来说还是静止的。然而德加却能捕捉到“运动中的一瞬间”。光就捕捉瞬间这点来讲,德加似乎已经超越了印象派。

德加用的画材也不同于其他画家。他画舞女大多是用粉彩而不是油彩,用这种颜料既可以快速抓住舞女的动作神态,又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裙摆的轻盈。

德加的某些人物肖像画,运用了和《贝莱利一家》一样的构图方式——不把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这种德加独创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耐人寻味,这种方法在后来还被用于许多悬疑电影的拍摄中。

德加从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他反对印象派的一切理论,而他对绘画却是非常严肃的,不管是画人还是画物,他都会先用他强大的素描功力抓住那些一闪而过的瞬间,然后再把这些“瞬间”在头脑中“揉碎”,“搅拌均匀”后再涂到画布上,就像安格尔说的,用记忆作画,画印象中的东西。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他才是真正的印象派。

2.塞尚——现代艺术之父

要学会欣赏塞尚的画,必须先将“形,透视,构图……”这些用来衡量艺术品好坏的传统观念彻底打碎!

塞尚发觉绘画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画自己想画的,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或者是常见的标准来审视一样从没见过的东西时,会很容易将它归入“错误”的行列,但是艺术却是没有对错的。

某一个时期的塞尚,迷上了法国著名的“圣维多利亚山”,围绕着这个主题创作了60多幅作品,他还曾表示他可以永远画这座山都不会觉得腻,一个角度画过了,稍微往边上移一点又是一幅……如果说莫奈的画法是和时间赛跑,德加的画法是通过“大脑处理器”生成图像,塞尚当然也有他独特的画法,我把他的这种画法称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上下左右”画法,简称“多动症”画法。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这座山是由许许多多的几何图形组成的。他的这种“多动症”画法并不是说一个角度画一幅,而是一幅画画到一半,他就换个角度继续画。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有好几个不同的视角。其实这种“在同一幅画里表现多个视角”的做法并非塞尚独创,因为许多大师都用过,比如达芬奇的杰作——《圣母子与圣安妮》。

塞尚的画法不是为了让画面更加和谐,而是刻意地要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多视角画法。塞尚是为了让人觉得不和谐,这样,反而更加耐人寻味。后来的梵高和毕加索,都模仿过他的这种手法。

后来某一阶段,塞尚彻底爱上了苹果,他发了疯似的画着各种各样的苹果,并把苹果奉为自己的“缪斯女神”。

如果你依然对塞尚的作品喜欢不起来,那也是很正常的。可能他的想法太过前卫了,时至今日也无法被所有人接受。包括小顾本人在内,也觉得是自己还没到能够欣赏塞尚的层次吧。

但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无法否认塞尚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塞尚绝对算得上是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经历了印象派从兴起到鼎盛的整个过程,然后又亲手将它全盘颠覆。他就像一个推着巨石的登山者,在到达顶峰之前一旦放弃,就必定粉身碎骨。庆幸的是,他坚持到了最后,并且为后来的艺术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所谓的“现代艺术”,就是从塞尚这儿开始的。

毕加索曾说过:“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

3.丢勒——16世纪的高清数码相机”。

他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社会名流……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稀有人才。

丢勒的性格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爱学习,追求完美,喜欢赚钱和自恋。

各个时期的自画像中看出,他很喜欢在自己的画里写字,有介绍画法、说明背景的,也有诉说心情、玩“心灵鸡汤”的。他要能活到今天,绝对是个“微博控”!

婚后丢下妻子独自去旅行,不,是自费留学。他在当时两所最著名的“大学”(佛罗伦萨派和威尼斯派)中,选择了威尼斯作为他“读研”的学校。他的“教授”是一个名叫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人。他生于艺术世家,他的父亲、兄弟、小舅子都是名画家。当然,乔凡尼·贝利尼是家里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他不仅是“威尼斯大学的校长”(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而且在收徒弟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徒弟中的乔尔乔内(Giorgione)和提香(Titian),后来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师级人物。棉花套一般的难看发型和仿佛消失的头盖骨并没有阻止他成为15世纪意大利最优秀的画家,正是他奠定了威尼斯文艺复兴的基础,使威尼斯成为了文艺复兴后期的中心。

28岁时的自画像。首先是它的构图是正对“镜头”的。那时肖像画中的人物大多是以45度角的pose(姿势)呈现的。因为会带给人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三维立体感”)。但是丢勒的最大爱好就是做别人没做过,或者没想到过的事。关于“正面描绘难以凸显人物”这个问题,丢勒用了黑色背景来解决,他发现只要把背景全涂成黑色,那不管从哪个方向画人物,都不会淹没在背景中,可谓360度无死角。

我在欣赏大师自画像时,通常都喜欢把注意力聚焦在人物的眼神上……像这样与画中的大师“对视”,就好像穿越到了几百年前,我就这样望着他,他也望着我。其实他并没有在看我,而是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他的手呢,正触碰着真实的自己。

说到画“手”,丢勒画手的本领“出神入化”,是以“手”为题材的习作中,最著名的一幅是《祈祷之手》。

丢勒不仅是个大师级的艺术家,还是许多方面的“第一人”。

他是“自画像第一人”。在他之前没有人把自画像当作艺术品来画。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题材,造就了后来的许多“自恋狂”。

他也是第一个用全黑背景来凸显人物的,他的这种画法后来也被卡拉瓦乔、伦勃朗等人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第一个在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上都留下签名的画家。丢勒的这个签名是他的名字Albrecht Dürer的缩写,看上去有点儿像中文的“合”字。与其说这是他的签名,其实更像是他的logo(标志),他公司的logo。

当时欧洲的艺术家通常分为以下三类人:

第1类:活着的时候拼命画画但也没赚到几个钱,死后才有机会出名的倒霉蛋。

第2类:出生时含着“银汤匙”,从不需要为钱操心的富二代。画画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第3类:靠自己的才华和商业头脑,白手起家的画家,这类画家十分稀有,大概只占总数的1%。

而丢勒就是这1%的稀有动物,他除了是一个画家外,还是个成功的生意人。说到这里,就要先介绍一下他的另一项“绝技”——版画。除了精湛的画技外,他的版画还有一个最大的卖点——神秘的隐喻。而人们也总能在丢勒的作品中,找到那暗藏于画面背后的玄机。其实推理的过程远比最终的答案有意思,而答案本身很有可能会让你失望。

画风精细逼真,《丢勒的犀牛》(The Rhinoceros)让当时人误以为犀牛就是长这样长达300年。

【实际运用】

1.小顾谈到写这本书的初心: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我并非科班出身,更没有教授头衔。因此,与其说我是在做科普,倒更像是嘻嘻哈哈地聊天。如果能在博您一笑之余为您增添一些吹牛聊天的资本,那也是极好的。我们也可以在发微博时更加注重知识分享形式的趣味性。

2.学习丢勒的自画像模式,在自己的画里写点注解,介绍画法、说明背景,诉说心情、玩“心灵鸡汤”。形式可以很丰富,就是记录心情,丰富生活。

3.在同一幅画里表现多个视角,对于绘画而言是现代主义,对于其他事情来说是多维思考。也许会呈现出丰富的矛盾性,但也会更有深度。虽然有时候会无法理解。

【下一步行动】

1.多练习画线条。

2.尝试在同一幅画里表现多个视角的现代主义画法。

3.深度临摹一个物件,从各个角度观察,分析,绘画。

【每日一句】

关于艺术,一切的热情都源于单纯的喜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顾聊绘画壹·贰》C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