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问孩子“你长大想干嘛?”常常听到的回答是想当警察或想当飞行员...可是在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孩子的回答惊人的相似,都回答:我长大想打工。他们眼里打工就能赚钱,有钱能够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现有的情况连吃饱穿暖都是一件奢侈,与城里的孩子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不经感叹城乡差距很大。他们的回答我并不吃惊,只是想起自己班上的学生,也常常会回答我“搬砖、打工”,他们认为打工就可以赚钱,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误,只是有些心酸,也有些感慨。我也会希望他们有一个自己的理想目标,可是他们的意识是我们无法去改变的,也改变不了他们的环境。

人人都会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所处情况已是如此艰难,更加应该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现状。可是纪录片中孩子们看着无营养的电视剧玩着老掉牙的游戏机,读着五星红旗我在你的光辉里你在我的心窝里,念着妈妈是家里的月亮妈妈是家里的太阳,讲着中国人都是好人日本人都是坏人,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却不知道首都是北京,却爱骗不识字的爷爷奶奶说作业做完了,却不知道爸爸长什么样,笑着说:圆的。他们的似乎陷入一个循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几乎是没有的,或者说爷爷奶奶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语言是错误引导。既然家庭教育缺失,还剩下学校教育。纪录片中的“代课老师”说常常问自己“这微薄的工资,为什么还坚持这么久”,他的回答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接着会心一笑。再接着一个小细节“又怀孕了”,家里本不富裕,却还是决定生下,就有了三个孩子,喜欢英语的女孩只能成为了家里的老大,承担起家里的一部分支出,学习耽误了,没能再继续读书。以后“打工”的他们,在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又会以怎么的方式去教育呢?或者说有时间去陪伴吗?现代社会对于教育观念也在进步,对于以前的吃饱穿暖这样的温饱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这基础上教育出来的“人”的“标准”也开始在变化,他们又会如何教育孩子?还有最糟糕的情况是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呢,未来又是怎么样呢?

纪录片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学了技术,有的成了演员,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他们有些走出了大山,在为自己生活奋斗。而我们作为老师,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新我比旧我更好一点”就成功了,真希望每个个孩子愿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其实纪录片中的画面,有些也真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可以想象对于家中窘况,孩子心理存在两种极端,一极端是不学;另一个极端“努力学”,我选择了努力学。稻田里的情景,突然想起画面:上学路上,五六年级时,看到父亲田间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割稻谷,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能再让他们这么辛苦。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在我。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诞生下来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每一个人身上遗传的因素占有一定比例,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信奉“人本善”,一个人绝对不会无缘无故他的世界就是黑色的,我能做到去相信每一个“人”的存在,并去爱着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