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14.43 大田

屋外小雨转晴,心内阴转多云。

我近日感悟颇多,领悟很多新看法的同时,又迎来更多不解。

思来想去,好像都绕不过一个主题: 我所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那些问题的本质,我即使知道它们的存在,也找不到他们的源头。

思索的烦了,便觉无趣,我从未立志要做什么大思想家,亦或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中客,只是想快乐生活。只是这快乐二字,不思索便无法更深,一思索却可能遭遇反噬;这之间的度,让我难以把握。

来了韩国一年了,高中毕业五年了。我有些怀念,小学时候大片大片时间看书的岁月和心境,也想念高中时拿着自习时光公然看课外书的悠闲与刺激。很久没看书了,可是那些往年看过的书,好像约好了一样,不约而同地在最近疯狂跳动于我的脑海,让我不断提纯它们的内涵,才发现,很多时候我完全没摸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或者甚至背道而驰。书如此,对人的理解亦是如此。

人们喜欢对于一件事进行臆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一次机缘巧合,人就开始脑海臆想。有的臆想超过了实际,有的臆想甚至完全与实际相反。我想,人若是想获得实实在在的踏实与快乐,第一要做的就是停止臆想。

停止臆想,你看到的即是它本身,点到为止。

我想大家都听过一个理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所说的停止臆想,如果不是我过于自恋的话,应当属于奔向第三境界的一个修炼过程,修炼到看山还是山。

在以前,我总参不透这第三句话,什么叫做看山还是山?你千辛万苦修炼到看破真相,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地步,何苦又跳回原地,真是好笑,当真是为了押韵什么都说得出来。 现在,我以我低级的领悟去解读:

人们最开始,都是看山是山的。初始阶段的人,没有足够的阅历与内涵去解读眼前的事物,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于世界的信息,给什么就是什么。举个烂俗的例子,一个好看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你看到的就是美,不好看的出现在你面前,你看到的就是丑。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打个岔,我真觉得这一阶段是人类最好笑的阶段,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想必说的就是这一阶段的人。看过了一些书,走过了一些路,经历了一些事,开始对事物有了基于自己的认知的延续解读。又是一个烂俗的例子,好看但是行为乖戾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我会想他是不是童年不幸,导致于他如此自闭,说不定他其实是一个精神很脆弱的人;或者一个丑但是谈吐优雅的人出现在我面前,我会想,他是不是因为外貌的自卑而努力修炼自己,让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圆满。 自以为跳脱出尘世,客观且深入,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偏见。

我在第二阶段实在吃了太多了苦。用一句我经常吐槽给我朋友的话:“我总是好奇于一坨神秘的屎,然后努力去了解它,揭开面纱,发现它真的是屎,最后满身沾屎愤怒地离开。” 自负于自己可看穿表象,自以为自己了解万物,用自己的偏见,赌上自己的人生,去践行看山不是山。倒不是说这句话是错的,我只是觉得,世间大部分的人与物,都还没到达可用看山不是山的眼光去看待的地步,高射炮打蚊子,注定滑稽收尾。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点到为止。这与第一阶段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这个“还”字,在于这个点到为止。我不是在卖弄玄虚,咬文嚼字,这之间真真巨大不同。在第一阶段,这个山在你面前,就是一座山,这就是这个事物的尽头,你完完全全局限于山的框架里。 但第三阶段,这座山于你而言,只是一座山,你清楚地知道它背后别有一番天地,你也清楚地看到这座山的框架,但是你止步于此了,知道框架的存在,不再去解读。

我不知道我所说的第三阶段到底是属于奔向第三阶段的过程,还是就是第三阶段本身。这一点我自己现在也很难确认。

假设我所说的阶段,就是第三阶段本身,即,这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修炼的过程,而不是某个固定的状态。那么,它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就是明白你的解读就是个笑话。开个玩笑。意义就是,不再去审视山的局限,而是明白自己的局限。当人开始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那么世间大部分事情,也就不会再让你心灰意冷。这与我以往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一样,我小时候第一次读这句话,我最高的解读是,这个人已经看破所有本质,所以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地步。可这世间的事千变万化,肉体凡胎又怎么可能做到理解所有事物的真谛,更何况很多事具有二象性,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状态,比如,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或许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还会发现,光其实什么都不是。那么怎么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它总要给一个答复吧? 答复就是,事物给什么就是什么,停止臆想。

这对人生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有用,我再举个烂俗的例子:比方说一个男生,穿的很干净笑的很阳光,你可赶紧停止你脑海里浮现地“他一定很热情,心地很善良,或者即使不善良,也一定是经历了很多事情有苦衷。这么爱干净,生活态度也一定很干净.....”巴拉巴拉,不,他只是穿的干净,笑的阳光,就是这样而已。再比如,一个男生,走路的时候下意识让你走马路内侧,“他一定很有责任感”,不,他只是让你走马路内侧。用情感故事来举例子,方便大家理解,其实还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这种看山还是山的态度,自然有好有坏,你可能因此错过某一瞬间对一个内心干净的男孩的判断,或者有责任的男孩的判断,可是记住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别用你的偏见去判断什么,事物的本质从来是动态捉摸不透的,好的东西会以好的方式留在你身边,不需要你去主观判断,当它不好了,也就是不好了而已,那就舍弃。

如此,大部分精力,都可留给自由自在,悠闲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6 14.43 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