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在销售的花言巧语下,轻易地掏腰包买下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往往事后又会后悔,但为时已晚的经历。
也曾违心地答应别人的一些要求,事后痛苦不堪却又不得不去完成。
有的时候我们会懊恼自己愚蠢,一不小心就上了别人的当;也有的时候我们会痛恨别人“诡计多端”,设下“陷阱”让我们钻。
那么究竟是不是真的有一些行为和语言,影响我们作出无意识的顺从呢?《影响力》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的。
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围绕六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论证了这六个原则如果运用得当,会怎样影响人们作出顺从的决定。
一、互惠原则
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有些商家习惯先给一些试用品或小礼物,提高商品的购买率。这个手段相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了,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小“伎俩”已经免疫了,但是生活中还有一些现象,也是利用了“互惠”原则。
比如你家熊孩子想每天玩儿手机二十分钟
方案一:
孩子:妈妈,我每天可以玩手机20分钟吗?只玩儿20分钟。
你:不行,每天作业都做不完考试考那么差眼睛还要不要啦#¥%@&*......
方案二:
孩子:妈妈,我每天可以玩手机1个小时吗?
你:什么?一个小时?想都别想,作业不做了?
孩子:唉,那我只玩儿半个小时吧
你:不行,最多只能玩儿20分钟。
......
等等,是不是感觉被小鬼头儿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表示,亏欠感会让人产生很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对方已经让步了,我们往往会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第二个原因: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为了躲开“忘恩负义”的标签,很多人都会答应不平等的交换。
当我们了解了这种心理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要多想一想,倘若对方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倘若这一提议另有所图,就置之不理。明白对方给的“好处或让步”只是他想促成交易的手段,就不会产生亏欠心理了。
二、承诺和一致原则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这算是人性中善的一面吧。即便是品质卑劣的人,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想来也不喜欢违背自己的承诺。于是这种人性中潜意识的习惯,往往就让一些商家钻了空子。
圣诞节前,本书的作者在铺天盖地的电动赛车广告轰炸下,答应圣诞节买来送孩子作礼物。可是在圣诞节前后,作者带着孩子跑遍商场都没有那款赛车了,只得买了另一款同样贵的玩具作为补偿。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电动赛车广告又开始刷屏,在孩子“你答应过的”要求下,作者不得不再买一个送给孩子。
这其实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圣诞节前他们会用大量广告吸引孩子,让他们向家长要这个玩具作礼物,等真正圣诞节到了,他们又故意不提供足够的货物,这样大部分家长只好买下等值的玩具代替。过完圣诞节,他们又开始重新为这个玩具打广告,孩子们更想要了,于是家长为了履行诺言,一般都会再掏一次腰包。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例,承诺与一致原则,也曾被用在审讯战俘这样的军事事件上面。
一开始,战胜方经常要战俘写一些态度温和的反对本国、支持和平的陈述,比如“X国并不完美”这样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内容,然后再要求他们写一些实质性的“什么地方不完美”的问题清单,并签上名字。慢慢“以小积大”,最后,这些战俘无不与敌国合作。
这种心理攻势也是利用了“承诺和一致”原则,那些战俘写下的“问题清单”不仅是一种承诺,更已经发展成一种物证,让他们很难再回头。
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用笔写下来的东西不仅仅是加深印象,更是因为“把东西写下来有种神奇的力量”,所以我们有时候列目标,最好用手写下来,这样潜意识中就会调整自我形象与声明一致,有助于促进目标的达成。
也就是说,手写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前几天小茗犯了错误,以前类似的小问题我一般是批评就算了的,那天刚好看完这本书,就让他写了个保证,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
三、社会认同
说到社会认同这个原则,我首先想到的是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提到的观点:“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吧:
电影院中,一个你并不觉得特别好笑的镜头,突然旁边的人都在笑,于是本来不想笑的你,也跟着笑了;
过马路的时候,绿灯已经亮了,周围居然没有一个人动,你本来是很急的,却也犹豫了一下;
你本来是个很酷的人,看演唱会时在现场的掌声尖叫声带动下,往往也会不由自主地嗨起来
......
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了。
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的确也是应该做的事。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特点,既是它的强项,也是它的主要弱点。
新闻上有过很多报导,有人在公共场所发生意外,现场竟然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于是便指责现代社会人情淡漠。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在公共场所看见意外发生,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社会证据,如果发现其他人并没有露出关心的表情,往往会觉得没什么大事,然后径直走开。
公共场所遇到危险正确的求助方法应该是:指定某一个你觉得可靠的人,并告诉他需要提供怎样的救助,比如“那位穿白衬衣的男士,麻烦你帮忙拨打120。”
因为你直接向某人求助,消除了他的不确定性(他不用判断你是否需要帮助),而你指定他为“救助者”,他也能理解负责提供救助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往往有一个人开始帮忙的时候,周围的人也很快被带动起来。
各项科学证据表明,这样做会得到最快速有效的帮助。
篇幅原因,今天先分享三个方面,下次再聊聊另外三个原则。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找来这本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