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随笔后随记

一抬头,月亮快圆满起来了,明黄温暖。哦,农历十二啦。记得前几天和孩子们一起诵读《拜新月》时,给孩子们画了一个月里月亮从反C到D到O再到D到C的过程,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这样来的。而像C还是反C可以判断是月初还是月底。到月底就是残(c)月,反之是月初,新月。

不知道孩子们有抬头看天的习惯吗?尤其夏夜。

不知道近一年孩子们养成了些什么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无非是培养一种习惯。

大道至简。不管什么时代,教育从根本上就是为了人性的教育。通过学科教学,让孩子掌握知识以及习得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德育教育,让孩子拥有良善的品行以及性格;通过体育活动,让孩子热爱运动爱护身体并理解健康的价值。但是学生一切认知和行为的建立,依赖的是习惯培养。一个个细小的好习惯成为自然,孩子并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就下意识地完成的时候,这些习惯,就成为了品格。

叶老在《习惯成自然》中说:“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

“我们在学校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叶老的表述很清晰易懂。人做任何事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都依赖自己的习惯。哪怕是一件全新的事情,依靠的都是自己固有的思维惯性。而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强化幼年时形成的种种习惯。

可见,习惯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也常常产生改变的冲动。听了励志的讲座,当即当当一大堆专业书;看到人家一手好字,忍不住买来墨水和宣纸;揽镜自照,瞬间有了练出人鱼线的目标·····很多时候,鸡汤的药效也就三五天。一切依然历历在目,你还是之前的自己。

因为意志力不是稳定的。水有潮起潮落,月有阴晴圆缺。意志力也是动态变化的:体力充沛,心情亢奋,受到激励:意志力会高涨;疲劳困乏,承受压力,百无聊赖:意志力会低迷。我们常常在情绪最饱满的时候下定决定,制定计划;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会进入低潮,总有这样的节点,轻易击溃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远没有习惯可靠,好习惯,才是我们永久的靠山。

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是漫长的过程。所以小学教育的价值不可比拟。对于学龄儿童,很多能力都得从无到有,需要合理地、循序渐进地反复强化,最终习得。哪怕最开始简单到翻书的方式、整理书包的方法、书写的习惯,都需要细致地练习,因为形成自然而然的反应后,学生就建立了“有序”的品格。

日本心理学家调查过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

做自己习惯的事,是最自然的状态,其实不难。但是,去改变某一个习惯,相当于同自己的“自然”作斗争,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对孩子而言,自控力本在形成过程中,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如成人深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意志力,去改掉已成为自然的习惯,是更加艰难的事情。

但我们建立了习惯,维持一种习惯则就并不需要太强的意志力了。就像有的孩子即使作业堆积如山,字迹也依然能整洁漂亮,因为在写作业的时候他并不需要反复地心理建设就能认真写下每一个字,甚至,如果你告诉他“你可以写的再潦草一点。”有可能他才难以做到,因为从心里他很难接受。

我们无需夸大意志力的作用。凡事只想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是不现实的。但在培养习惯之初,需要意志力创建惯性,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来配合,打卡、建设相应环境、提高违规成本都是可以辅助我们形成习惯的方法,之后的维护,相对容易很多。

无需更多外在强制和意志力,将好的思想行为变成呼吸一样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这就是教育的最大价值。

好习惯,才是我们永久的靠山。儿童如是,成人如是。那么,花爸花妈们,你有什么学习好习惯?你又帮助孩子养成了什么好习惯或者正在培养孩子的什么好习惯呢?这一二年级正是各种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最关键时期,我们要配合起来呀!认真书写的习惯,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哪怕每晚看看天空的习惯也是不赖的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某随笔后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