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保持童年的纯真与成年的理性

尼尔•波兹曼

一、内容概述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童年的发明”,这部分作者主要阐述了“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第二部分为“童年的消逝”,这一部分作者论述了从印刷时代童年概念诞生到电子媒介时代童年消逝的过程。通过针对“童年”这一概念的出现及消失,这一现象发生背后所蕴含的理论研究与论证,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第一部分——“童年的发明”中,作者阐述了具体“童年”概念出现的社会发展过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童年”虽然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出现,但古希腊教育的意识和罗马羞耻心的出现恰恰论证了童年这一阶段的存在。但是到了中世纪,童年这一概念却相比于历史更加地隐蔽起来了,由此现象作者论证了读写能力、教育、羞耻心与童年之间的联系。到了印刷时代,“童年”这一概念才真正出现,而作者论证的理由是是印刷术产生了自我意识和知识差距,从而导致童年的产生,即与拥有个体思考与学习知识能力的成年人相对的儿童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童年”这一概念在不同环境下存在差异和起伏,但作者认为童年可能存在于在消逝的边缘,但从未消逝。

          第二部分——“童年的消逝”中,作者表述了电子信息时代的电子产物是如何将童年这一概念淡化直至“消逝”的。首先作者阐述了电视是如何使童年“消逝”的:①电视代表的图像符号使成人与儿童对于信息可获得性消失②电视内容使羞耻观念被冲淡③电视等媒介使儿童获得信息来源不再只有成人这一唯一途径,成人失去其权威性;其次作者表述了他认为电子媒介时代下,童年概念的消逝不仅有其本身含义,还意味着成人儿童化,即“成人的消逝”。作者从电视新闻节目、电视广告等各个方面分析电视是如何使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区别淡化模糊;最后作者展望未来,希望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传播环境改变,从而童年使能够重现。并且作者表述了对记住和留住童年做出努力的行为的认同。

二、收获与反思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把童年这一概念与社会发展进行联系,通过阅读作者尼尔波兹曼这本书,我才发现这两者之间竟然还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并且通过作者对于童年从出现到“消逝”这一现象的论证,我才感知到,不同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由此,我联系起我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实与本书产生了共鸣。在书籍的结尾作者也只是对留住童年做出呼吁,而并没有给出特别实质性的建议。因此在阅读本书后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为解决童年消逝这一问题做出努力乃是作者尼尔波兹曼写作此书的最终目的。

    儿童成人化现象确实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在电子产物作为引导社会文化的中心的这样一个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等的出现使儿童接触到成年人才能接触到的信息。我们时常会看见儿童拿着父母的手机使用得炉火纯青,也会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看到越来越低龄的用户。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儿童由于其辨别信息的能力还未能掌握,却能接受到与成年人同等的信息量,这样的现状必然会导致儿童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下,接收到不良信息,使其对自身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有可能会导致成年人利用儿童辨别能力低下的弱点,作为传播不良观点的武器,最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成人儿童化的现象我也有所共鸣。在书中作者阐述了“成年”这一概念与自制能力、对延迟满足感的容忍度、抽象有序的思维、关注历史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能力等有所联系。在电子媒介和电子产物主导成人生活的如今,成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默默地被影响和改变。例如在自制力方面,电子媒介中的丰富多元的产品对成人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其娱乐性使成人的自制力变差。同时,多样丰富的电子产物使成人接收内容变得有限,于是无暇顾及到历史及未来延续性的相关内容。在有序思维能力及高度评价说理能力上,成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环境的影响下,日渐形成碎片化的思维模式,无法形成一种长时间的思考模式,因而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自我理性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能做的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电子产物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针对这样的影响,让更多人为阻止童年“消逝”,留住童年做出努力。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是历史必然趋势,我们无法改变。它所引起的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的消极影响,也非创造媒介者的目的。我们或许不能选择媒介的出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利用媒介的方式。让技术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让童年的纯真和成人的理性留存,才是所有人殊途同归的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保持童年的纯真与成年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