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人为尚遂愿 ——读薛仁明《<史记>之天人之际》

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耗费后半生精力,为后人留下史诗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太史公在自传性散文《报任安书》中介绍《史记》的创作缘起时,用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本人因学力不够,加之外在因素的制约,无法完成对鸿篇巨制原著的展读,无法从“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文辞间感受太史公的因寄所托。而台湾学者薛仁明根据自己在各高校讲课的讲稿整理的《天人之际:薛仁明读<史记>》一书撷取一个视角,从一个侧面带领读者切身感受了《史记》思想的深邃,及其对现实的对应。

以作者之语,他把自己定位为“作者、讲者和行者”。而通读全书,尽管是授课的讲义整理,但文辞间融入的作者的理解,及把文与现实对接的引申拓展,让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外溢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对当下的苟活着具有积极的启迪心智的作用。“天人之际”,截取自“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道与人世的关系。作者为了让读者对这个看似玄妙而宏阔的思想做浅近而清晰的理解,全书重点以《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和《留侯列传》文解读的媒介,既有单文本的平面分析,也有多文本的比照探究;既有立足传主本体生活、人生的解剖,也有多主体放在一个大的宇宙节续中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阐释。通过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不仅对传主生命本体的存在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对人物命运背后所蕴涵的道理也有了清楚的认知。

就三篇选文看,《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如何从一介布衣一步步走向人生最高层的经过。司马迁以史家的的视角抓住传主人生发展的几个关键点,通过几个极富典型特征的事件表现传主的性格。而实现从众人之下到万人之上的翻身,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在条件的护佑。从刘邦身上多少体现了“古今成大事者,不为小节所囿”的特质,有时候这种特质表现到近乎无赖的程度。这也许就是元曲《高祖还乡》所反映的一个侧面。为了成自己的鸿鹄之志,刘邦可以不顾血肉亲情,命悬一线时为了自保无情地把妻儿推下车,面对楚霸王用“烹太公”相威胁时,却以“吾父即汝父”的诳语。也许正是在骨肉亲情方面表现出“无毒不丈夫”的“大义”,才成就了刘邦问鼎权力之巅的霸业。当然,刘邦的成就大业,除了自己主观的努力,知人善用,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也是重要的方面。处理纷繁事务,刘邦是小事犯迷糊,大事不拖泥带水,当断则断,而且能够察纳雅言。正是这种既能够俯下身子的谦卑待人,又能够在关键时没有妇人之心,所以才能够团结其一帮愿为之肝脑涂地的忠良死节之臣鞍前马后为其效劳。屠狗的樊哙,苦心经营大后方的萧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等。除此而外,刘邦在关键时表现出的能屈能伸和不忍的慈悲也为他博得天助获得了加分的条件。

言及刘邦自然离不开楚汉相争的对立面——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不同的是,项羽乃为贵族之身,具有先天的优越感。自小就学“万人敌”的项藉因为没有在下层苦苦挣扎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在处理人世时就少去了一份浓浓的情味。正是这样,面对鲜活的生命时,他不是以悲悯去善待,而是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气“率性而为”, “新安大屠杀”就是鲜活的佐证。从个体的生命存在看,项羽具有将才,冲锋陷阵、刀光剑影的生活更适合他,而让他以王者之为建国安邦,他似乎没有这份能力。与刘邦相反,他在关键时的优柔寡断,表现出的妇人的不忍之心,让他只能成为历史上的悲情英雄。也许是因为血液了流淌的是贵族的血液,所以养成了他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任性,也正是这种太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所以他身边真正愿意为之殚精竭虑者寥寥无几,一个范增经过“鸿门”一役,当面骂出“竖子不可教也”的愤激之语。尽管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很多战争的奇迹,但“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更增添了一份悲情。对项羽来说,从创业之初看,不论是天时地利人和,他都远远胜过刘邦。尽管他始终为了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但无限度地放大自己的角色地位,而弱化外在条件,有时候甚至逆天道而为,等待他的最终结局就是“灰飞烟灭”。面对浩浩汤汤的乌江水,楚霸王的“是天亡我,非我不为也”的呐喊,其到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更增加一份悲情。

至于留侯张良,尽管也是贵族出生,先世祖相韩五世,但诡谲多变的世事经历慢慢让他从血气方刚走向了沉稳干练。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的转变,黄石公的循循善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贵族子弟,有了从高空堕入尘埃的切肤之痛,所以他知道如何张弛有度,如何收方,懂得如何保持与君王若即若离的关系,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而对名利权位的淡然处之为自身的安全增加了筹码。顺天时而为,进退顺应天道,该锋芒毕露时无需遮遮掩掩,该忍气吞声时忍辱负重。“鸿门宴”上的机敏与应变就是最好的证明。为“帝王师”而不居功自傲的张良与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范蠡一样,都走向了山林,只不过范蠡表现的更为决绝,而张良则站在远处静静地观望。

从内容上梳理出三位传主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和在尘世更迭中所演绎的人生姿态,其间留给后人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不过,他们所经历的人生起落始终离不开天道和人世的作用。坊间有语云:“人的命,天注定。”此言似乎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从另外的层面看,很多事情真的是“尽人事,听天命”。“天人合一”蕴涵着丰富的东方哲学的思想,“天人互益”同样揭示遵循天道的意义。几千年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始终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儒释道”相生相谐的关系。不论是个体的生命存在,还是自然万物的发展,除了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与争取,顺应自然规律也是不可忽视的。逆天而为,终将“不祥”;急功近利,只能走向事物发展的反面。(一)(安徽省霍邱县陈士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佑人为尚遂愿 ——读薛仁明《<史记>之天人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