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趁妈妈午觉时跑到密洞,汉密士嘴里衔着粽色的大信封。这次除“课程”外还有另一张信纸,是艾伯特写给苏菲的回信,他原凉她,并鼓励其好奇心,告知他要搬家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22年)
亚理士多德生于马其顿,父亲是位受人敬重的医生,这个背景对他的哲学事业影响颇大,因此他对研究大自然极感兴趣,他不仅是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也是欧洲第一位大生物学家。
他曾经在柏拉图的学园中进修了二十年。他与柏拉图过于沉迷于他那些永恒的形式(或“理型”)而很少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不同,亚理士多德则只对这些变化(或今天所称的大自然的循环)感到兴趣。夸张一些说柏拉图无视于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的一切事物。(他只想逃离洞穴,观察永恒的概念世界。)亚理士多德正相反:他倾全力研究青蛙与鱼、白头翁与罂粟等事物。即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理士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
他俩个有很大不同:在写作上柏拉图是一位诗人与神学家,亚理士多德的文章朴实精确,一如百科全书,而且许多作品都是他进行实地研究的结果。
亚理士多德写了一百七十本书,其中只有四十七本保存至今。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演讲笔记,在那个时代,哲学主要仍是一种口头的活动。
亚理士多德的作品涉及各种科学,他创立了他自己的自然哲学,还创建了理则学(或称逻辑学)。
还是先看看亚理士多德是如何驳斥他老师柏拉图的理型论的吧!
沒有天生的概念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们一样,想在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不变之物。因此他提出了比感官世界层次更高的完美理型,他认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真实。他指出,世间是先有“马”的理型,然后才有感官世界里所有的马,它们就像洞壁上的影子。因此,“鸡”的理型要先于鸡,也先于蛋。
亚理一士多德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本身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它就是马的特征,这个特征就定义为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更精确地说,亚理士多德所谓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所以,他不赞成柏拉图主张“鸡”的理型比鸡先有的说法。
总之他们之间的不同有:
1、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对亚理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2、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而亚理士多德则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基于此,亚理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而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亚理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他并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而他认为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不过在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困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
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型论后,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结果。再看鸡与蛋问题,鸡蛋有成为一只鸡的潜能,但并不一定变成鸡,也可能是人口中的食物,但肯定不会变成鸭。因此说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目的因
当我们谈到一件事物的"原因"时,总是关心这件事为何发生。亚理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他通过天下雨列举了四种原因:我们知道下雨是因为云中的湿气冷却凝结后变成雨滴,然后受重力的吸引,降落到地上。亚理士多德会提出其中的三种肇因。“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成因”则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会降落地面。另外亚理士多德还有一条就是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逻 辑
亚里士多德想把大自然“房间”内的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他试图显示自然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各自有其所属的类目或次类目。(例如,我们可以说汉密士是一个生物,但更严格地说,它是一只动物,再严格一点说,它是一只脊椎动物,更进一步说,它是一只哺乳类动物,再进一步说,它是一只狗,更精确地说,它是一只猎狗,更完整地说,它是一只雄猎狗。)
说到动物、植物与矿物,让我想到一个大伙聚会时常玩的游戏:当“鬼”的人必须要离开房间,当他再回来时,必须猜出大家心里面在想什么东西。在此之前,大家已经商量好要想的东西是那只正在隔壁花园里玩耍的猫咪“毛毛”。当“鬼”的人回到房间后就开始猜。其他人必须答“是”或“不是”。如果这个“鬼”受过良好的亚里士多德式训练的话,这个游戏的情形很可能会像下面描述的一样:
是具体的东西吗?(是!)是矿物吗?(不是!)是活的吗?(是!)是植物吗?(不是!)是动物吗?(是!)是鸟吗?(不是!)是哺乳类动物吗?(是!)是一整只动物吗?(是!)是猫吗?(是!)是“毛毛”吗?(猜对了!大伙笑……)
如此看来,发明这个游戏的人应该是亚里士多德,而捉迷藏的游戏则应该是柏拉图发明的。
亚理士多德是一位严谨的逻辑学家。他致力于澄清我们的概念。因此,是他创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他以实例显示我们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证明时,必须遵循若干法则。
自然的层级
当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生活做一番整理时,他首先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无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通过外力改变。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生物则有潜能改变。(无生物&有生物)
有生物又分为:植物和动物。
动物又分为:人类与禽兽。
亚理士多德的分类相当清楚而简单,他是以对象的特征为标准的。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与人类)都有能力吸收养分以生长、繁殖。所有的动物(人类与禽兽)则还有感知周遭环境以及到处移动的能力。
在这些层级之上的就是人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乃是万物中最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也能够像动物一般有感觉并能移动。除此之外,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
人还具有一些神的理性,亚理士多德时常提醒人们,宇宙间必须有一位上帝推动自然界所有的运作,因此上帝必然位于大自然层级的最顶端。
伦 理 学
这是个关于人类的话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与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同时他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现实中,人类有三种形式的生活: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认为要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他还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了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
柏拉图与亚理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希腊医学的主张很契合: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并宣称不生存在社会中的人,不算是真正的人。柏拉图曾描述过“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也描述了三种良好的社会制度。
一种是君主制,即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元首。如果统治者不谋求私利,这种制度就能成功。
另一种是“贵族政治”,也就是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这种制度要小心不要沦为只为部分人服务的“寡头政治”。
第三种是民主政治,但这种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很容易变成暴民政治。
对女人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对女人的看法并没有柏拉图那么崇高。在他眼中,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他认为男人提供“形式”(播种者),而女人仅贡献“质料”(土壤)。男性的精子中具有小孩所需的全部特质,他宣称小孩只继承男性的特质。
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见解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受他的这种看法的影响,甚至教会也在某些方面歧视女性。但事实上,这在圣经中是毫无根据的,耶稣显然不是一个仇视妇女的人。
苏菲在读了亚理士多德的学说后,领悟到她应该把自己的思想也整理得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