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乡土化、主题化、常态化”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为探讨破解实践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助力中小学实践教育发展,我们课题组以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为实验基地之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认为小学很难开设实践教育课程,主要理由是“四无”:一无指导,尽管国家重视,但没有人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实施实践教育课程;二无评价,师生的课程实施没有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反馈;三无体系,实施教育的目标不明,也没有系统的规划流程;四无章法,虽然觉得重要,但是教师们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实施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在探索过程中采取了四种策略与方法:一是“因地制宜选内容”,校内外丰富多样的资源均成为开发实践教育课程的资源;二是“边学边教定主题”,主题化逐渐成为学校实施实践教育的主要方法;三是“网络交流展风采”,网络变成学校实施实践教育的重要帮手;四是“专家引领建体系”,在孟津县教体局及社会各界专家指导下实现“乡土化、主题化、常态化”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一)乡土化: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化的核心理念。

        1.立足乡土现实,彰显乡土特色。

        面对城镇小学缺乏实践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器材与实践基地的难题,三实小将目光转向县域口人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将校内外自然、社会资源作为实践教育的选题来源,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探究和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立足本土实际,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采用乡土化的方式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

        2.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系列主题。

        从2017年开始,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乡土化课程主题。(1)考察探究活动。一是校园植物观察类。这类活动最丰富,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来到大自然观察各类植物,包括梨树、柳树、葡萄、荷花等。二是调查乡土环境类。让学生了解自己成长的生活环境,如调查家乡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源头,调查水土流失现象,调查农村古树保护现状等。三是考察当地企业类。学校与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草莓生产基地等企业建立联系,带领学生到各个基地进行现场观察。(2)社会服务活动。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比如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行动志愿者、当城镇交通安全员、争做李邦俊纪念馆和城关镇革命斗争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等。(3)设计制作活动。生活、学习当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设计制造出新作品加以解决。近年来,学校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诸如“家庭消防逃生图”、“ 全科阅读思维导图” 、“ 机械蠕虫”、“杄称制作”、“  手指搬运”、“回级联动”、“教室垃圾分类桶”、“蒲公英的用途”等制作活动。(4)职业体验活动。开辟劳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三实小劳动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包括种小麦、做值日、种向日葵以及采摘草莓和培育水栽土豆实验等。

        (二)主题化: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化组织实施的主要方式。

        学校将主题化学习方法应用到实践教育课程中,构建出主题化组织实施四环节:主题选择、活动设计、小组探究、评价总结及学生“讲、问、研、思”学习模式以及全过程评价体系。

        1.根据实际情况,多样选择课程主题。(1)根据季节选择实践主题。比如种植类主题实践,“种小麦”、“种向日葵”、“采摘草莓”等季节性很强,必须依季节安排学习主题,错过最佳时节效果就不好,甚至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知。(2)根据学科需要选择实践主题。实践教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需要进行学科合作。比如五年级科学课教学“水土流失”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小浪底,真正开展“黄河水土流失现象调查”的主题学习;三年级语文中有观察练习,也可以与实践课程融合,开展“种豆芽”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写科学观察日记。(3)根据节日选择实践主题。有些节日是全社会关注的,比如“清明节”的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发动学生开展“红色记忆”主题学习,从此成为实践教育课程的常规主题。(4)根据学生特征选择实践主题。二年级学生与六年级学生相比,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在为不同年级选择实践教育课程主题时,就要根据学生特征来决定。

        2.结合实践教育课程的主题特点,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实践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确立目标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通过个人展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选定的目标进行交流与探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碰撞,从而完善自己或小组的学习目标。

        3.实施学习计划,小组合作开展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实践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组首先要围绕实践教育课程的目标进行讨论,预估学习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和预防,比如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材料准备、路线设计等,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目标完成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给每位成员进行分工。

        4.编制评价量表,进行自主评价。主题活动中一般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寄语等方式积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活动结束,还要进行总结、反思、成果展等终结性评价。评价时,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确保评价有据可依。最后要进行终结性评价,要评出优秀团队。当然,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指导学生学会评价,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评价不是终结,而是为了改进学习。所以,评价贯穿整个主题学习过程。

        5.开展总结交流会,分享交流学习经验。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在主题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召开交流会。各小组在交流会上要介绍本组的主题活动进展情况,在主题教育结束时,还要组织学生召开成果展示会,分享学习收获,对本次项目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整理,包括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所有资料,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及时将过程性图片和成果性资料上传到QQ空间、博客或微信平台。

(三)常态化: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12个“主题月”。

1.总结出实践教育课程的12个“主题月”操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各个学校总结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模式,即具有本校特色的12个“主题月”学习模式。

月月有主题,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实践教育课程都可以按“主题月”架构来设计和实施。在每月主题的选择与安排上,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自主选择项目主题开展实践教育,并要求各个年级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公开举行成果汇报会,最后由学校根据各班的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表彰。

2.制定出实施实践教育课程的操作规程。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学校围绕考察探究、节日仪式、设计制作、观察体验等四大活动类别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程,为更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月”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指导。

3.构建实践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1)组建了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第三实验小学采取“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学科实践”的队伍建设方法,成功让一批对实践教育课程有兴趣的教师相互合作,同时理论专家指导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2)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育课程网络研修制度。(3)建立了大批实践教育活动基地。目前,城关镇革命斗争纪念馆、城关镇抗日英雄李邦俊故居、白鹤镇革命烈士任春华故居、洋丰草莓基地、送庄溢乐园农庄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大批实践活动基地,孟津县局属学校:一实小、二实小、三实小、四实小等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合作单位。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孟津县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在三实小不仅“落地生根”,而且“开花结果”。学生层面,全校近2000名学生均参与并喜欢这些课程;家长层面,对孩子参与实践教育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和满意度;教师层面,在校长的带头示范下,其他教师从开始的观望、到后来的效仿、到最后全校所有教师均参与开发实践教育课程,并获得数十项县级以上各类奖项。

此外,孟津县第三实验小学开展的小学“乡土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及系列成果,受到市、县教育系统及市、县新闻媒体的关注并给予报道。这些成果的相关报道与传播,扩大了学校实践教育课程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形成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样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践教育课程在城镇学校广泛开展与实施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从教育督导、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各个层面作出更大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城镇小学实践教育课程“乡土化、主题化、常态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