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有你

十六年的清泉心上流,十六年的明月松间照。

凝视着此刻草长莺飞的四月天,咀嚼着《淮北日报》伴随的十六年,我拧身走进了历史的回廊。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淮北日报》,感谢有你!



1994年那个寂寞的秋天,我告别了象牙塔,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开始了漂泊之旅。

一年后,在父母的声声催促中疲惫地回到了家。

几经周折,在一个镇的政府办工作。

从此,青涩的我结识了严肃沉稳的《淮北日报》。

看的时间长了,便有一种冲动,能否有一天我的东西变成《淮北日报》的铅字呢?

琢磨了很久,采撷了小镇乡镇企业发达这个亮点来做。

收集、整理、撰稿、誊写,几乎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一笔一划填写报社地址和邮政编码,生怕错了一个字。惶惶中骑着自行车跑到工人村西头,小心翼翼把稿件投进了信箱。

稿件寄走了,心也跟着走了。

那几日,我魂不守舍,总是第一个跑到传达室拿报纸。

一日复一日,我泄气了,便也对她生气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整天绷着脸,稿子不用也无所谓。

只是郁闷纠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年轻人恼的快,忘的更快,一周时间不觉悄然过去了。

一日,坐在办公室对面的张老师突然啊的一声,“小李,这不是你的文章吗?”

“真的?”我一把抢过张老师的报纸,顺着他指的位置仔细地瞅。

我的天哪,俺的名字和俺的文章赫然印在那。哈哈,这是真滴耶!

我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看了多少遍。嗯,还是一版呢!

高兴,那叫高兴!

很快,“镇里刚来的年轻人会写稿子”的消息传开了!

《淮北日报》,感谢你!

感谢你不经意间给一个懵懂青年的垂青,感谢那位至今我不知姓名的编辑老师给一个羞涩青年的鼓励,感谢你们对一个来自偶然的那份呵护!

或许,那篇稿子以及那篇稿子的主人,你们定然不记得,这不要紧,但对于一个刚刚涉世的青年来说太重要了。人生总是在鼓励中前行。有了这份鼓励,便有了他以后的自信,便有了他以后的一片新天地。

从此,那个青涩青年钟情于你,钟情于文字,不离不弃。

尔后,陆陆续续在《淮北日报》、《北方周末》、《安徽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豆腐块300多篇,也有幸成了《淮北日报》的一名通讯员。

在以后工作的不同工作岗位,他俨然成了“秘书”,有时是领导安排,更多是乐意。总是和文字工作缘缘相伴,写了一些散文、杂文和论文,间或着零散的消息、通讯。散文《南庄老井》,通讯《一个村庄的温暖》、《穿越生命的冰河》、《乡村医生的守望》,言论《创城,要有亮剑精神》等文章,颇受读者好评。

藉着长期写稿养成的思考习惯,琢磨出了一些在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思想等工作领域的好做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潜移默化提升。

 


《淮北日报》于我总是帮助很多,然而,她对于“一枝一叶”关情,给予社会的“一米阳光”,让我更多领略到她的雍容气度与为民的鼓与呼。

2005年6月,组织安排我到某镇工作。镇里有党政班子成员包村的传统,我被分至一个村。这个村是一个九顶凤凰栖息的圣地,很唯美。我入组串户,很快和老少爷们混熟了。7月的一天,我和省委组织部选派干部赵德杰(现在市开发区工作)一起来到了薛小娇家。家中境况让农村出生的我大吃一惊。两间破烂不堪的低矮平房孤孤地座在村路边,屋内什物无新。从薛小娇母亲口中得知,孩子爸和别人合伙办窑厂,前年被土窑里的烟熏毁了。中年丧夫的她哭干了泪,拉扯着两个孩子苦苦度日。失去了经济来源,为支持妹妹上学,哥哥辍学和邻人出去打工了。妹妹薛小娇很争气,年仅15岁的她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妈妈又喜又悲。送走了道喜的亲戚朋友,看着欢天喜地的孩子,她暗暗垂泪,一筹莫展。高额的学费、生活费压的她喘不过气。村里支持、亲邻接济只是杯水车薪。

我感动于这位母亲,感动于薛小娇,感动于她的哥哥。

说了些安慰的话,我默默走了。

怎么办?走在炙热的乡间沙石路上,我拷问自己。

给在淮北日报工作的永忠兄打个电话吧,请他想办法。

很快,老兄带着日报、晨刊还有电视台的一帮记者朋友浩浩汤汤地来了!通过媒体呼吁,市委办、市政办、市妇联等等单位和个人捐款纷纷而来,国安电力还承包解决了薛小娇四年的生活费。

妈妈笑了,薛小娇笑了,我和永忠兄也笑了!

薛小娇和妈妈给我们送来了锦旗,“爱学子如爱子,亲黎人如亲人”。

我们汗颜,只是在一米之内做了点应该做的事情。

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薛小娇前年已毕业,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暑期已到大西洋彼岸去了。

薛小娇,你在他乡还好吗?

感谢《淮北日报》,感谢“你把你那凝望的双眸、多情的心留在了他的身上”。

感谢世间所有在冬日里给你带来一米阳光的人,好人一生平安!


 

 《淮北日报》人的敬业、细心、精致于我是感动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报社去,请他们为地方专刊出谋划策。

一整版稿子下来,他们总是不惜心不惜力,对版面设计、内容编排、视觉冲击等提出自己的理解。

晓明老总虽嗓门宏大,确也总少不了细致入微。经常指点我,这篇稿子倒头条应该压的住有分量,那篇消息应该换个角度。

龙根主任,不愧为标题专家,每篇稿子标题,总是熨帖服人方才罢休,文中不妥或可商榷之处更是见血指出。

小炎老师,后期负责我们专刊,幽默风趣的她,每每于不留痕迹处使文章臻于佳境。。

当然,孙俪老师,作为报社视觉总监,为我们加班加点已常事,总是把最有冲击力、最有震撼性的东西展现给读者。

2010年1月15日,《淮北日报》初华丽瘦身。报社韩慧老师约我写一篇关于冬泳的稿子。我诚惶诚恐,他们竟找了我。感动于他们对一个普通通讯员的关注。

编辑部刘永忠主任,虽是老师,更是兄长。我们几乎无话不谈,许多圈内人认为我们是同学!在无助或需要倾诉的时候,我总是约他,一吐为快。呵呵,这几年,经典故事和名人名言他倒是送了我几大筐。

他们是报社人的脊梁,他们擎起了淮北人厚重、简约、丰蕴的烈烈大旗。


智者之人在于明道。《淮北日报》,起于古道,环顾四野,找出那条笔直的坦途,于是顺利前行。

51年,煤城人的涵养温暖了一座兼容并蓄的城市;

40年,报社人的风骨支撑了三山六湖九河的天空。

《淮北日报》,感谢有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