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至小能成实 桑叶虽柔解吐丝 ——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论坛学习体会

      我很幸运地参加了10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本次论坛将活动主题聚焦于“乡村社区治理背景下的家庭、社区、学校合作”,现场专家、学者、老师们的分享,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了我这只落后的小鸟更强大的鼓动双翅的力量。

一、内涵丰富  打开教育的新视野

      论坛的内容以“乡村社区治理背景下的家庭、社区、学校合作”为主题,分设四大板块:乡村社区资源治理与开发,乡村隔代教育与研学旅行,乡村教师发展与学校社区发展,乡村学生发展与学校社合作。聚焦“家庭”、“社区”、“学校”、“合作”展开,呈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有环境教育、城乡互学、隔代教育、阅读策略、丰收节等。

      聆听现场发言,会发现,所有的成果都是立足于学校、班级、个人的真实实践的。因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资源,使得论坛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就像李家成教授一直与我们说的那样,“要看到自己有什么,去想自己能做什么”。在场的每一位发言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研究理念。

      但针对同一个研究主题“丰收节”,现场也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基于各自的实际,不同的教育资源、不同的校情班情学情……这极大地丰盈了我对于丰收节内涵的理解,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于活动育人价值的认识。其中顾惠芬校长提出:丰收节,仅仅属于农村农民吗?乡村治理的主体只能是乡村的居民吗?丰收节能不能成为城乡间融合发展的资源?她的提问和分享,带给我许多新的启发,让我对于活动资源的挖掘有了新的思路,给我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教育世界:资源在在哪里?这个资源我能用吗?没有资源,我能创造吗?也给我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应当扩大了研究的背景不再仅仅局限于乡村,而应当是用更宏大的城乡融合的背景去考虑。

二、随机应变  挖掘资源的教育敏感

      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涂淑莉老师和董雪梅老师的那场研学之旅,他们原定的活动时间因为台风“利奇马”的阻挠,而被迫延期。董老师班里的“专业人士”成为了研学延期的“替补队员”,为孩子们做《台风知识》的微讲座,这不仅体现了:互学共学、多学共进“的学习理念,还体现了班主任随机应变,合理把握教育契机的教育敏感和专业。比如他们让孩子们在研学之旅过程中认识马陆,这也是很好的体现。这种能随时把握教育契机的能力是需要长久积淀的,也是我极尽努力想要拥有的。

三、深入思考  反思重构后的问答

      敬佩现场提问教师的提问能力和回答能力,我觉得提问与回答的前提是对作者观点的思考、批判、重建,而现场问答是十分考验人的,在场的提问的嘉宾和解惑的嘉宾都具备着很高的素养。而我却没有办法快速地提问,可以看到的是我个人在阅读、反思、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我个人的素质还是急需要加强的。

四、同心做事  同行筑梦的教育情怀

      其实,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老师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尽管在场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做着不同的研究项目,好像在干着不一样的事情,但我们似乎都在做的是同一件事情,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我们绞尽脑汁地想要去促进家校合作、去促班主任专业发展、去开发乡村资源、去送课进家、开展阅读分享会……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成事成人”。这不就是雷所常与我们讲的“教育情怀”吗?这是人生的精神追求、是对岗位的热爱,是义无反顾、踏踏实实地投入,是内心深处对于美好最深沉的追求。老师们、做问卷、想路径、提策略、做活动、写成果,尽管只是几个字就能概括,但这背后付出的辛劳,是无法用几句话来概括的。可他们在谈起成果的时候,谈起家长的改变、学生的成长的时候是那样的喜悦!一群人,为了同样的教育理想“成事成人”而同行,我深深地感动于伙伴们的情怀与付出,自己的身体里的那股热情也被点燃到了一个高点!

五、各有优点  各取所长的学习

      听着老师们在台上的发言,我总是止不住地鼓掌!因为他们的专业、热爱与自信。看一看自己身边的人,能学习的有那么多,比如蓝美琴老师的执着,程露老师的高效,叶斐妃老师的认真……

      由于特殊原因,雷所说,我可以12号早晨再过来上海。但我心想着,如果早晨过来的话,坐最早的班车,赶到会场也已经是中午了,错过一半的会议内容的话,我会感到非常遗憾。于是我买了夜里的车票,当我到达宾馆的时候已经11点了。当时,蓝老师还没有睡觉,她还在精心的准备着她的稿子。她认真的样子让我着迷,我那连日熬夜疲惫不堪的身躯竟然也精神起来,我也很快地进入了阅读的状态。蓝老师的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论坛结束,程露老师在做一个活动的美篇,她问,这个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她觉得自己效率不高。但在我看来,她的效率其实挺高的。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此之高,这也是让我非常敬佩的。我是不是应该也反思自己做事、学习的方式呢?多重身份下,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高效处理事件,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学习、思考、实践、写作,如何在时间裂缝中获取最大程度地成长!

      自由发言的环节,费老师深情的内心表白也极度的感染着我,她说着感谢的话,几近哽咽,我又何尝不是,她说,要相信自己是种子班主任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仿佛有星星升了起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好好学习、好好实践、好爱写作,让能力的成长铸就自信的我。努力成为更好的我!

      就像李家成教授在闭幕式上讲的三个层次:一、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与乡村社会息息相(整个乡村产业、环境、生态文明、关文化传承、民族政治建设),这是我们的角色、价值、使命。二、城乡融合,思考怎样把家庭、学校、社区这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继续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下。三、回归到人的学习中。思考如何把教师、学生、家长有限的学习拓展为终身的学习,有限空间的学习拓展为全时空的学习,有限内容的学习拓展为完整的人学习。共学、互鉴、终身学习。

      我们有视野、思维、使命、担当,也有探索!                                                                                                    (2019.10.12晚 锦江之星  淑青)                                                                                                   

      10月13日,我们武义“十百千”学员,聚集在终身教育研究院,聆听了顾惠芬校长《班主任研究特色与成果的形成》和余玲华主编《个案写作的思路与方法》的讲座。让我对于研究和写作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但更为重要的是解答了我心中对于新的研究项目的确定的迷惑。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纠结,也针对所带的一年级新生及家长进行了信息采集与分析,大致了解了班级情况。面对新的群体,选择一个怎样的研究项目,成了我当时最棘手的问题。顾校长说:“坚持一个点,扩大新内涵”、“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简短地几句话就为我拨开云雾,坚定了研究的方向。而后,我又与雷所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新的指点。

      带着迷茫的方案来,带着坚定的目标回;带着学习的心态来,带着满满的干货回,便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尽管身处乡村,但也要带着心中的理想,去做、听、说、读、写,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9.10.13 高铁 淑青)


你可能感兴趣的:(枣花至小能成实 桑叶虽柔解吐丝 ——第三届全国乡村班主任论坛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