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说到钱的方面最多就是赚钱和省钱,有了钱之后才能说“柴米油盐酱醋、衣食住行”,这是闭眼睁眼都要必须解决的人世间烟火事。
我们常说的勤劳致富和勤俭持家其实对应的就是收入和支出,大家理想的都是开源节流,但更多的是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也大幅增长。
年入100万的家庭可能入不敷出,年入3-5万的家庭也能攒下1-2万元。不能仅仅单纯从收支余额来判断节余,更多的是生活品质和生存底限的差距。
2
跟蟹宝谈赚钱,源于家人对老人的节俭的不理解,以及小孩缺少对获得金钱艰辛的认知。
像很多小孩一样,从小在蜜糖罐里长大,虽然没有接触过金钱,但吃穿用的东西都没亏欠过,认为都会很容易的,结果就导致了不珍惜家人的劳动付出,不知道对于金钱的获得的途径,所以也不会有节俭的意识。
蟹宝妈妈家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因为都是经历过知青下乡、工人下岗,外在赚钱的能力也差很多,能上大学的学费也是靠他们打零工和辛劳的开出租车,一点点攒出来的。
老人随着年龄大,也不能出去工作,还时不时生病动手术,靠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同时还想着补贴我们,生活上更是节衣缩食。小孩姥姥是一个节俭持家比较典型的人,在买菜的小事上也是便宜,有时为了几角钱也要对比超市和几个不同的菜市场,还经常买一样价低品相不好的蔬菜。
但有时拖着自己不好的腿脚身体,走很远的路,折返好几趟累的让人心疼,结果一味过度节俭,家人有时没法理解。一个周六的早上,因为买油条自个起的很早,认为那边的几家比较便宜,结果买回来的都不是现场刚炸出来的,家里一个人也没吃。所以把自己累的够呛,自个还生闷气,没吃饭。小孩子还在边上还碎嘴埋怨,一点也不体谅老人的出发点。
3
于是就引出来讨论小孩子赚钱的问题,我问他作为一个小孩子如何能赚一分钱或是10元钱,从大人要来的钱不算。自个想了半天就说可以拿自己的家里玩具和游戏卡片出去卖,或是拿家里的水果去换钱。
我跟他说这些都是先用钱去买回来的,必须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或努力去获得。结果脑子开始天马行空乱想,说要去当保安站岗,我跟他现在不让用童工,这是违法的,小孩子做不了。
正好看到旁边有送快递的,还要让我和他一起去送快递,我说你自已赚钱,不能要求我和去送快递,这不是变成我自己来送快递,替你赚钱了。
最后又想起,说要捡垃圾收废品,通过捡瓶子来赚钱,因为以前奶奶照顾他的时候,总是把家里的快递纸箱攒起来,一块卖给收废品的人。我跟他说一个矿泉水瓶子0.1元,要赚10元钱,起码要攒100个瓶子才可以,会很辛苦。嘴上说不累,信誓旦旦说自个可以尝试这个事情。还出谋划策说,自个年龄小,会害怕,路上还有坏人,让我陪他一块捡垃圾,然后卖了钱都算他的。我说这个要求可以,这是劳动获取的报酬,也是你这个年龄阶段有且可以能够靠劳动的赚钱方式。
然后,跟他算起数学题的细账来,一个人要不靠体力获得微薄的收入,可以一天不吃不喝要,每天捡废品就只获得10元,这是根本不够吃饭喝水的,更何况还花费了很多时间,靠自己的劳动是不可能获得能够养的活自己的收入。
如果让他去捡拾垃圾废品,可能不会干。但卖废品却会去,不认为这是丢脸的事情。想法是好的,却一直未实现。
4
这个社会是未知和不确定的,作为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在未来能不能生存、能不能靠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希望把所有的经历或是认为有用的道理能够尽早教给他。
只有尽可能让他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有更多的技能去面对生活的坎坷。金钱是能够生存的必要载体,但它不是凭空产生和拥有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5
这种对美好生活自给自足的向往表述在当代高度分工的社会体系下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其实一种孤岛方式。
现实中,终南山那些避世苦修的道士,都是像古代一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一处有水的地方,搭建一个茅草屋,通过砍柴、做饭种菜,当然需要过一段生活下山去交换必需品。在这个简单的交换中,不可能拥有出现不劳而获的东西,就像空气一样,人要能活着也要凭借一呼一吸这个简单的工作。
每当下雪封山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的隐士仍然回归到社会。还是要通过各种劳动去链接社会,用自己的劳动交换产品或服务,才能生存下去。
就像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所说人如何赚钱的大道:“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在没有财力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财富,等到有了一些财富后,就要靠才智来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努力争取赚钱的时机,这才是发财的常理。”
每个人能到什么层次,只能看自身的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