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荣生《语文教学之学理》之一

      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在刘恩樵老师及课程组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九、十两个月啃读完王荣生老师的《阅读教学之学理》。

      说实在话,我也断断续续在读,一个多月了,至今一半的内容似乎仍然没有读完。其主要原因是文字艰深,理论性极强,自己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读起来真是味同嚼蜡。毫不讳言地说,至今读了将近二百来页的内容了,我还是没弄明白讲的是什么。仅有一些从眼前一闪而过的残留的片段,似懂非懂。但不管怎样,硬着头皮,装着似学者的样子,我也打算将这本书啃它两三遍,看看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正是所谓的,但求读书,莫问前程。

      今天下午得有空闲的时间,读了一章:《过程技能与“大概念”》。我认为在前面所有阅读的内容中,此章的内容我似乎略微读懂了一些。王荣生老师首先阐明:“以“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 ”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而这种“大概念”的理论来源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是埃里克森和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威金斯和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大概念”?作者在书中引用威金斯、麦泰的话说“大概念是核心的、有组织的、能对个别事物和技能赋予意义并加以链接。”其实对于大概念的理解,我觉得可能是居于最顶层的,能够对相关联的一类或几类事物进行统领、概括或提炼的简要概说。这或许不够准确,甚至完全不准确,但毕竟有向作者靠近的意思吧!

      紧接着,王老师谈了一共六个方面的问题。

      前两个内容,是从“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角度谈有关知识的分类问题。即“内容知识”与“过程技能”的区别。

      “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知识分为四类: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作者认为前两种属于“内容性知识”,而后两者则属于“过程技能性”知识。其实,我的理解,所谓“内容性知识”即是通过反复的识记就能获得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其实仅是停留于理解的“知”的层面。而“过程技能”知识指的则是完成做好某件事情的知识,这涉及到的不仅是“知”的能力,还涉及到“行”的能力。比如写字,游泳,骑自行车,如果 仅是用眼睛看,是绝对学不会的,必须身体力行,积极实践,知行合一,才能学有所获。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在执行教学过程时,必须将内容知识和过程技能区别开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制定不同学习计划。因为,内容知识大多数为客观识记内容,而过程技能则是指要通过学习任务,技能训练等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很显然,在两种知识中过程技能知识的重要远远胜过内容知识。但是二者又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内容知识是过程技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而过程技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知识的理解度。

      三四块内容主要分析“过程结构”模型,即“过程技能”大概念的生成途径。

      “过程结构模型”结构图主要将知识的结构模型分为四层。第一层主要是技能、策略和过程。过程是产生结果的行为,而从策略又可以看出学习者学习认知状况,技能则是处于其中的必不可少的操作或行动。第二个层级是“概念”,即是指通过第一层级的技能、策略、过程的学习,人的学习规律自然过度到“理解”的层面,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基本学习,知道了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第三才是行动,即身体力行。通过亲身的实践,这就是素养和技能的获取过程。这又是一个知识的概括总结阶段,这样不断实践,总结,提炼,最终的原理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大概念的最终呈现。

      最后两个板块内容分别是:过程大概念的知识来源极其作用以及大概念实施在过程技能维度造成的阻隔。

      作者说“过程技能包含多个来源的多种复杂成分,单用一个模型,要全面地解释过程技能核心的概括性知识的生成机制 确实勉为其难”。的确,任何一种方法和程序都不是万能的,当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时,就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局限性。因为,学科内容知识,是理解还是不理解,是听得懂听不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智力的提升,他自己就能清楚辨别,即使学段增加,最多也只是容量的变化问题,依然能够解决。

      但是过程技能知识却不相同, 随着年级的变化,知识难度逐渐增加,学习困难越大。因为孩子的能力形成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很慢。因为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技能形成过程,即使投入相同的时间,但是成长的效率也决然不同。而这种过程和其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是极难量化的,这也许就是文章里作者所担心的勉为其难的问题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之学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