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烦请联系本人删除)
我是一个内在秩序感需求很强的人。凡事总希望井然有条,甚至希望事物可以全部按照自己想法发展。
原因是我很害怕失控,害怕混乱。
面对混乱而无能为力,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内在秩序感的需求,却是源自于对内在失序的极度恐慌。
壹|新选择,小确幸
01
故事1
前几天,一件小事打破了我的生活节奏,却也意外的让我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因为内在秩序感的需要,我喜欢做时间管理。
当我按照计划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希望不被打扰,完全按照计划进行。
平时当其他人,特别是孩子,打乱了我的计划,我会变得很生气,甚至会指责谩骂。(因为孩子容易欺负,捂脸)
那天,我一大早起来真正做着那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比往常早醒了,在房间里大声地叫我进去。
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很排斥,不想理他。所以我大声的对他说:我正在做很重要的事情,你自己先起床。
当我继续埋头苦干的时候,孩子又大声叫了:妈妈,快点进来。
当下那刻我很烦躁。内在告诉我:"应该"继续完成手头上的事情;孩子"应该"体谅到我而不继续打扰我……
但当意识到我的烦躁,我也从他稚嫩的声音里面听到了喜悦和期待。
我迟疑了一下,停下了手上的工作,进去的房间好奇地去看他发生什么事情。
打开门,我看到房间里面一个人都没有。一个声音从被窝里面传了出来:妈妈,你来找我呀~
我被他的喜悦感染了。
我轻轻的走了过去,张开双手,把他连外面的被子大大地抱了满怀。
孩子在被窝里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我掀开被子一看,惊奇地发现他已经穿好衣服躲在里面了。
他特意准备了惊喜让我发现。
我开心又惊喜的对他说:宝贝,你太棒了!今天不但自己起床,还自己穿好了衣服,把自己照顾的那么好!
那一刻,他被窗外洒进房间的阳光包裹着,我被突然而来的幸福拥抱着。
从不喜欢被打扰、被改变的我,就那么突然地因为被打扰后的小改变,找到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02
故事2
就如上面所言,我喜欢做时间管理。
为了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花十来分钟背单词已经成为了固定节目。
周五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背单词之前浏览一下微信。
却发现,前一天晚上,孩子幼儿园微信群里讨论着老师们因为某些家长评价不佳被幼儿园调查的事情。
想起三年来,老师们一直尽心尽力,我对她们充满感谢。
一方面,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个别家长评价不佳。
另一方面,我也很想在老师面对难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立场。
就在我专注地打字发信息时,心中突然涌出一股焦虑。
那股焦虑的声音在说:此时此刻你应该在背单词。
又是"应该"。
以往,做好原计划的事情,比任何情况都重要紧急。
所以我很可能会说:好吧,背完单词再来处理。
但当我背完了单词,又到了另外已经安排好的时间,处理着"应该"做的事情。
然后周而复始地,我在心里一边自责内疚,一边固执地坚决执行自己的计划。
但是那天觉察到自己"应该",我做了一个跟从内心的新决定:在微信群发出我的声音。
那一刻我感到内在焦虑消失地无影无踪,并无比坦然。
03
没有秩序
才需要秩序感
我是一个内在秩序感需求很强的人。凡事总希望井然有条,甚至希望事物可以全部按照自己想法发展。
所以我会做时间管理,给自己安排各种计划,并且做到严格执行。
原因是我很害怕失控,害怕混乱。因为面对混乱而无能为力,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内在秩序感的需求,其实源自于对内在失序的极度恐慌。
我原以为,做到了极致的自律,我就一定可以沿着我设计好的方向,去到我想要的未来,从此过上幸福的人生。
上面的两个故事却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候,幸福只需要一个转身的距离。
如果我愿意转身。
道理我一直懂,只是臣妾做不到。
因为内在的秩序感需要,我不允许自己脱离原来设计好的轨道,去拥抱不确定的小确幸。
上面的两个小插曲,让我我惊喜于自己的改变,也有点搞不清楚状况:
什么原因让我不再执着于去必须做好手头上的事情维持内在的秩序感?
什么原因让我可以在事件的当下,做出不同于以往的选择?
贰|成长,是内在运作秩序的增长。
04
精神熵增,
内心失序的关键
在此前几周,我一直梳理整合着关于成长的本质想法。
在《成长实验室:那些年,我们经历的"人生至暗时刻"下》,我分享了"成长,是做核心信息存量加法"。
借用《增长的本质》观点,此前我也提出个人成长本质,包括核心信息存量的增加、内在秩序的增长。
这周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恰好说明了:成长也是内在运作秩序的增长。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在《心流》里指出,人们无法体验到幸福与内在的秩序相关。
为了证明观点,他介绍了"精神熵"的概念。
熵,原为热力学名词,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程度。所谓熵增原理,就是“在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像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
在书中,米哈里借用“熵”,形容精神的混乱程度,即精神熵。
当外在事件的刺激,对内在期待形成了落差,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
举个例子:某一天,时间紧急我赶着带孩子出门上兴趣班,但孩子却慢慢吞吞的起床,还扯着我的衣服不让我出房门,我的怒气爆发了。
由于当时我有早点出门、准时到达目的地的内在期待,但我觉得孩子不但不配合,而且还捣乱。
这引发了我的怒气以及一系列的情绪、言语、行为反应,形成了精神熵增的过程,造成了内在的失序。
内在失序的后果,是负面情绪的增加、过激言行的发生、引发当事人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长时间的内在失序,则可能带来一系列身心疾病。
05
被搅动的池塘,
为什么会内在失序?
正如《心流》所言,
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什么意思?
当外界的事件发生,大脑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系统接收到的,只是单纯的信息。
还是拿那天我带孩子赶着出门做例子。
孩子兴趣班是下午3点开始,路程大概需要20分钟,我们起床的时间是2:30。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客观信息,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因为我想赶上兴趣班,自身就有了利害关系。于是便会对这些信息加以阐释,例如我觉得时间很紧急。
特别是孩子慢慢吞吞的起床,还扯着我的衣服不让我出房门,我会阐释为孩子明明知道时间很紧(我一起床就提醒过),不但不配合,而且故意还捣乱。
我对新事件形成的新阐释,引发了我的怒气以及一系列的情绪、言语、行为反应。
我着急出发,又在心里压抑不住对孩子的生气,内外混乱的状态,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调整落差,进而造成意识的失序。
这个过程就像被搅动的池塘。
事件是深入水底的竹杠,信息是池中的清澈见底的水,当竹竿开始搅动,如果池塘只有清水,依然透彻如初。
但当底层的无意识被搅动,就如底层的淤泥被搅动,信息就开始有了好坏的分别,混杂了泥土的池水,被搅动地混杂不堪。
06
精神熵的反面
是意识井然有序
《心流》指出,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自我无需分心防卫应对任何威胁,也没有任何失序的情况需要整顿,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这称为“心流体验”,有些人将这种体验描述为“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心流,可以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这个时候极有可能进入精神熵的反面——内在的有序平和。
精神熵的反面,是秩序的井然有序。
就是当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时,精神能量不但不会混乱,还能源源不断,支持我们面对问题。
可见,让意识变得有序,是成长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秩序的增长,意味着透过情绪的处理,情绪度和能量的提高,这正是一个反熵增的过程。
叁|
觉知之光
是重建秩序的锚
07
罗胖说,
成长就是你的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也有很多人听过,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突破是生命。
问题是,
如何爬出来?
如何突破?
如何重建内在的秩序?
08
觉知之光,
打开"上帝之眼"
时间线拉回上周末的热线团体学习。
分析完个案以后,我在团体支持的环节寻求支持,说出自己的困扰:自己在内心底下有一股强大的愤怒。
这股力量影响着我跟我儿子相处,我总是很容易爆发脾气,把情绪迁怒于他。
通过团体的支持和陪伴,我了解到:每当我去斥责指责孩子时,内在会有一股声音:你可不可以体谅我的不容易。
——为什么我希望他可以体谅我?
因为我没有做到很好地体谅自己。
——为什么我觉得他没有体谅我?
——因为我觉得他应该知道我的全部感受、想法、当时的所有的情况,但是他没有。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很搞笑,似乎他是我的父母,而我是那个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小孩)
写情绪日记的时候,我一般探索到自己的需求就会停止,因为我觉得事情应该解决了。
我知道了"他应该知道所有一切",是很不合理的想法,也在生活中也刻意提醒自己:
我所知道的,不代表是儿子所知道的。
我以为的,也不代表是他真实的想法。
收效甚微,但是无解。
在那天的团体里,一位小伙伴问了我一句:为什么你的儿子应该如此?你的应该从哪里来?
听到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我知道这正是效果不佳的答案。
"应该"的问题,在过往我和心理咨询师探索了不少。
想不到问题改头换面以后,我还是掉进了同一个坑:
从小,父母对我就有很多"应该",所以我对自己也有很多"应该",当然对孩子也有很多"应该"。
这种深入骨髓里的"应该"基因,让我即便掉了无数次坑,依然会在下一个伪装过后的"坑"前毫无意识地往下跳。
"应该"唤起了归去很多惨痛的记忆,也让我心里再次拉起了"应该"的警戒线。
团队学习结束后,我继续探索,发现我无论如何都死死拽着"应该"不放,是因为害怕。
害怕失去控制变得混乱……
害怕面对混乱却无能为力……
害怕因为无能为力父母批评自己"一无是处"……
所以我见缝插针地为自己安排了各种计划,企图用外在的秩序维避免内在的失序。
"觉"拆开来看,是"学"习,看"见"。
正是看见了"应该"背后的种种不合理,我对"应该"拉起了前所未有的警戒线。
也就有了开始两个故事的发生,有了故事中的新选择。
觉知,是上帝的眼睛。
如果是说成长是爬出主观世界和客观时间的那条沟,那么万物上的裂痕,是觉知之光照进来的地方。
09
池塘清淤
新建正循环回路
池塘底层是潜意识的仓库,如果一直与外在事件形成落差,表明着我们内在可能存在负循环增强回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恶性循环"。
在系统动力学中,增强回路是系统中最强大的结构模块:
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但是如果回路是负向的,他不但带来混乱地生活,可能毁灭人生。
我们来看看瘾君子的"增强回路":
精神空虚无所依托——好奇受诱吸食毒品——毒品上瘾欲罢不能——人生毁灭精神崩塌——寄托毒品逃避现实……
我们都存在负循环增强回路,也就是此前探讨的负向固定反应模式。
它被刺激,进而反应、发生作用,是我们内在失序的根源。
在"我着急赶着出门"事件中,隐藏的过去经验下的负循环回路是这样的:
小时候某一次出门磨磨蹭蹭——上课迟到——被父母批评——形成"做事情应该准时,否则就是做不好"的想法
此后的岁月里,这种模式被类似的事件激化,不断强化,例如:
前几天起床迟了——急忙赶着上课——孩子不配合——引发着急生气的情绪言行反应——及时赶上了——"做事情应该准时,否则就是做不好"的模式进一步固化。
重建秩序之一,是重建内在世界新的正向循环回路,以便在主观世界和客观时间的那条沟上面,建立一条能够顺利连接的立交"桥"。
例如在开始的故事1里,表面上我只是做了一个小选择,内在却是有意识地这样重建调整回路:
原来的循环回路:
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计划被外界打乱——生气郁闷发脾气——只要不是十分重大的情况,就一边发脾气,一边打死都不改变计划
调整后的循环回路:
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计划被外界打乱——生气郁闷——了解当下"应该"按原计划执行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了解什么是当下的自己最想要的——了解自己是否愿意承担可能发生的后果——坦然做出新的选择
了解过系统动力学的人可能知道,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性,就是为了适应变化,系统自我突变的能力。
也就是不执念于任何一种模型,不断从有序回到混乱,再从混乱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能力。
重建循环回路,是我们内在系统自组织性的很好提现。
他可以是弹性,也可以是原有负循环回路中增加特区,允许新的选择,形成新的因果链、新的增强回路。
在混乱的特区里尝试,会看到惊喜自然发生。
所以,你允许内在"自组织"?还是凡事必须“井井有条”?
作者:宣彤
二级心理咨询师
超个人心理学学修者
心灵私影像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