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渔父》诗众多,但各有千秋

说起渔父,钓者,不免首先想到的是姜子牙,姜尚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满腹平天下之志,钓的是机遇,是等一个识他的名主。


我们还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历经生死而最终返航,他的硬汉形象让人折服。他的小船承载的是生计,还有敢于抗争的灵魂。

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怀天下悲悯之心,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

而屈原《楚辞》中渔父形象,更象是一位世外高人。当他被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偶遇渔父,两人相谈甚欢,屈原舒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愤,渔父则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点醒屈原。自此,渔父的形象深入人心,从点人悟道的神仙,逐步演变成隐逸超脱、淡泊名利的象征。

以至后人写渔人,多忽略浪里穿行之凶险,更避谈生活之困窘,而极度宣染垂钓江上之雅趣。此形象,尤以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典范。

如宋儒朱敦儒,长期隐居,不肯应招出仕,先后写过六首《渔父》词,歌咏自己闲适的隐居生活,其中“摇首出红尘”一句,即可见其超凡脱俗的豁达与潇洒。而东篱采菊,眺望南山的陶渊明,所为之事虽不同于渔夫,可情趣志向,亦如出一辙,他们追求的,都是“自由”二字。


昔日范蠡辞官而泛五湖,是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柳宗元则是因为仕途不遇;赵孟頫"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流露出的,是愤世嫉俗的情绪。

所有这些,归纳起来,皆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他们立志渔隐,大多是半缘心性半缘现实。

而后主李煜的"渔夫"之心,则属无奈,他当然不是真想做渔夫,他倒像是被逼无奈,直抒在"万顷波中得自由"。


相传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重瞳是指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历史上“重瞳"者相传有仓颉、舜、重耳、项羽四人,皆为帝王或圣人,项羽最不济也是一方霸王。李煜为家中第六子,侍其长大时,四位兄长已过世,而兄长李弘冀为人心狠手毒,为扫清皇位之争的障碍,李弘冀亲手毒死了叔父李景隧。这让李煜不寒而栗。一度取名为“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表明心迹。更是做《渔父》二词,意在说自已对皇权并无期待,但却又始终莫名其妙地置身于权利斗争中不能脱身。要不是李弘冀暴毕身亡,李煜或许不会做这个后主,一切似乎是命运安排,又或不是。


李煜的两首《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而李煜,至死也未求来万顷波中之自由,却落得个无所为,不作为,以至无法掌控自已的生命。
至清代纪晓岚曾有《钓鱼》诗,与李煜的词相似,有一种素颜朝天的美!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里面即有逸致闲情,又有洒脱豪情,境界非同一般!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下《渔父》诗众多,但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