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中秋月正圆

《月亮粑粑》
月亮粑粑,肚里坐扎嗲嗲,
嗲嗲出来买菜,肚里坐扎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扎蛤蟆,
蛤蟆呱呱叫,皮皮要困告。

扎——宁乡方言里面“个”的读音
困告——睡觉的意思


前段时间,先生忙着加班赶截稿日期,便临时由我哄皮皮睡觉。洗完澡先经一场“大战”才能把尿不湿和睡衣给他套上,关了房间门,用躺在床上看绘本《Goodnight Moon》来吸引他。这本书买来已有半年,丰富的色彩,有韵律的短句。很明显随着时间变化,孩子能看到、看懂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看完书关灯,还是恋恋不舍,恨不得蹦到半夜,也不知哪来这么多无穷无尽的激情和精力。

为了关灯,还得另想新招,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了《月亮粑粑》这首童谣。于是我一句、他一句地念起来,后来还特地把最后一句量身改造一番(原版的结尾有吓唬小孩子嫌疑),只为了顺其自然地引出“睡觉”这话题。通常皮皮都是一边跟着唱童谣,一边滚过来、翻过去,还时不时地抓起我的头发闻一下,感叹一句“香香”。最后说完晚安,我在旁边装睡,他还会自己念叨一会,然后沉沉睡去。

听着他逐渐沉缓下去的呼吸声,我睁开眼睛,朦胧的月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竟然觉得室内有些透亮。孩子长长的眼睫毛安静地铺展开来,小嘴粉粉地嘟着,脸蛋也肉肉的、圆圆的,忍不住一边偷亲一边窃笑。曾经我也是奶奶眼中这样可爱的孩子吧,似乎又多理解了一些奶奶的心情。

记得小时候有很多个跟着奶奶走夜路的经历,有时是夏天趁夜里凉快出门办事,有时是天亮之前就着月光赶路去城里卖菜。我小时候大概是一个很好奇的孩子,我们走路的时候,总感觉月儿也跟着一起在动,很神奇,甚至有些奇妙。

奶奶教我一边走,一边唱“月亮走,我也走”,这样一来,走夜路也就不那么可怕了。看着头顶皎洁的月亮,像在蒸的白糯软软的一张大红薯粉皮,有时还能碰上夜空中云朵的点化,演绎出五彩的月晕。有了美妙的月儿可看,哪还有空去管周身的黑暗。

不过奶奶也有调皮的时候,看我不怕了,倒要故意说个“鬼故事”吓我一吓。

以前呀,有一个人半夜买了一袋米回家。他把米袋子扛在肩头,摸着黑就往家里赶。这人呢,有点胆小,一边埋头快走一边注意听着四下的动静,生怕有什么风吹草动。哪知正是怕什么来什么——他突然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打他。走一步、打一下,紧紧跟着打在他脚上。他心里越来越怕,又不敢回头,只得加快了脚步,谁知道,后面那“东西”也越来越快,还是一步一步紧跟着他——

奶奶顿声看着我,我也看着她。心里头像有万千蚂蚁在挠,忍不住想看看身后,却又害怕得很,万一看见个僵尸或者无头怪或者长舌鬼怎么办。之前还因为看了僵尸片就做梦被僵尸追着逃命呢!

看我一脸菜色,奶奶哈哈大笑。

那人回到家里,把油灯点上,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发觉身上衣服已经汗湿大半。米袋子往地上一放,终于敢回头看一眼了。啥也没有,就算是鬼,也会怕亮光的吧。正打算把米倒进缸里,袋子一拎,哦豁,一屁股墩坐到了地上!哪里还有什么米,早就漏光了。跑了一路,光想着害怕,连肩头慢慢变轻了都没有发现。

原来如此,哪有什么鬼,这算什么鬼故事。心里却暗暗松了一口气,佯装不经意地回身一看,是嘛,月光一片朗朗,亮如白昼,哪有什么妖魔鬼怪。

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鬼怪,用不着害怕,有什么疑虑尽管早早去查探,大胆直面。半夜背米之人,如果早一刻回头,也不至于白白丢了粮食。奶奶这个故事,不仅算不得鬼故事,还算得上是个寓言故事。

夏日很多个乘凉的夜晚,我和奶奶一起躺在竹床上看月亮数星星,那时候的我觉得奶奶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俗语。比如有这样一句——

星子稀,晒死鸡;星子密,戴斗笠。

星子就是星星,斗笠是雨天戴在头顶遮雨的刷了桐油的竹制大帽子。这句俗语说,如果头一天晚上星星稀疏,第二天会是大晴天而且很晒;若是星空繁密,第二天就要下雨了。小时候印象中觉得这句话特别准,如今想起来要求证却不得其门(改天要请教一个学气象的人)。

中秋的时候,月亮正圆,奶奶却说——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这句话倒是可以求证。月有朔望之分,当月球运转到正好夹在太阳和地球中间,夜里是看不到月亮的,这个时候就叫做“新月”或者“朔”。农历的标准是朔一定出现在初一,所以若恰好是初一凌晨,我们就能在十五晚上看到最圆的月亮。但如果朔出现在初一大晚上,最圆的那个月亮可能就要等到十六甚至十七方能见着。

但是不管怎样,月饼还是要八月十五过中秋的时候吃。小时候我们吃的都是本地月饼,叫做宁乡工商联月饼。

这月饼其貌不扬,中间一块硬邦邦的,外层包裹着一张吸满了油的蜡纸。若要切开,必得用正儿八经的刀,塑料刀片是行不通的。切开才知道里面的材料有多实在,压得紧紧实实的馅料,外皮酥酥脆脆只有薄薄一层,香酥可口。吃月饼的,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小心翼翼不舍得掉了一点酥皮,最后还要把手心沾着的那一点送到嘴边吃掉。

工商联月饼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为是当年宁乡县工商联食品厂生产,一直被简称工商联月饼,后来食品厂私有化为花明食品厂,也保留了这个名字。如今厂里每年六月底开始生产,到8月14日便截止,往往供不应求。

这款月饼如今仍然用老工艺制作。先把包括猪油、桂花、乔饼(用杂柑和糖制成,极甜)在内的十余种馅料混合(所以五仁这个名字可还配不上它),然后将生面粉蒸熟再混合鸡蛋和油数番揉制做成饼皮。包上馅料之后,还会扎上有特色的透气小孔、刷上蛋黄。

如今贸易便利,全国各地各色月饼皆唾手可得,但是宁乡工商联月饼仍然很受本地人欢迎,大概不仅因为美味,也因为这是好几辈人难以忘怀的味道和记忆吧。谁家过中秋不吃个工商联呢?

离家上学的那些年,我总是忘不了让我爸寄点工商联月饼给我,就连我和先生两家结亲第一年过中秋,双方长辈互赠的也是两地特色的月饼。说到这里,忍不住又馋了起来,可惜今年是吃不到了。

早在过节之前,就已经在超市买了几次月饼回来吃。都是软软的皮,甜腻腻的馅儿,大多觉得太甜,唯有咸蛋黄流心月饼吃起来还算习惯。却也是越吃越想工商联月饼香香的酥皮。况且随时随地可得月饼,反而少了些过节的期盼和独特的意蕴。

转眼间中秋月又圆,我轻轻从皮皮身边爬起来,到客厅打开百叶窗观月,窗外月光明明如镜,照亮的是心中的故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中秋月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