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群里,我读到《乐嘉写给15岁叛逆女儿的一封信,关于早恋,成绩…火遍朋友圈!》在我的印象中,乐嘉好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研究性格色彩学。
我不确定这一篇文章是否出自他手,但是看转者语是这样的:帮主为您精选的这篇内容,是著名心理学者乐嘉老师写给15岁女儿的一封信。看他如何与女儿聊学习,聊阅读,聊业余生活,聊恋爱,聊做人……
文章后面有一段是这样的:今天,是你老爹37岁生日,在过去36年,你爹从来都是记录自己的心得随时反省,这次借你的光,以此文作为给你的礼物,也是给我自己的交待。
文章前面有一张乐嘉和一个小女孩的合影,但是女孩看起来很小。那么乐嘉是写给未来15岁的女儿吗?但“你从未向爹开过口要买什么;你暑期自己到肯德基打零工”这一句又说明孩子现在不小了。
乐嘉在文中提到今年37岁,女儿15岁,乐嘉22岁当爸爸,那时确实太年轻。
乐嘉在文中围绕“学习成绩”“关于阅读”“关于业余生活”“关于恋爱”“关于做人”这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讲的蛮有道理的。可是我读完感到很奇怪,难道这一些话乐嘉平日不和女儿交流的吗?为什么要等到女儿叛逆了才说?当女儿出现叛逆的苗头时不赶紧解决呢?难道他平日没有和女儿住在一起?
有人说青春期就是叛逆期,有一定的道理。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发展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身体外形快速成长、第二性征以及性器官发育直至性成熟。而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在身体内外发生快速变化的同时,其心理发展也进入一个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具备了应对外部挑战的一些能力。
但是,什么是叛逆期的叛逆行为呢?那种对自我意识的强化行为,以及为争取个人独立的行为是叛逆吗?不是,孩子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并伴生实际行为才是正常的,如果缺失了这一个过程,孩子就是长大了的“巨婴”。
所谓的叛逆,是父母认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与父母的要求产生了偏差,孩子不听话了。孩子小时还会因为个体和认知的不足而屈从于父母的威严,但孩子长大以后就开始逐步对抗来自父母的管束了,这样的对抗就是父母心中的叛逆。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就可能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休息和营养,同时在心理上要开始认真对待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叛逆期。
我对叛逆期缺乏认识,也很难体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无助。我回忆我的青春期没有和父母有过什么不愉快,更谈不上什么冲突了;而我大女儿在这个时期也没有和我们发生过冲突和不愉快。如果说要总结一些什么,恐怕就是父母对我的尊重和我们对女儿的尊重,让我们平静地度过了叛逆期。
成年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纪大,但孩子都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我小的时候,父母就说他们小时候的经历,都是十几岁就离开了家,同时鼓励我也要早日自立。
那个时候的社会大环境很好,几乎没有听说过拐卖儿童的事情。我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脚上长了几个小瘊子,父亲带我到湘雅医院做了冷冻手术。除了第一次是父亲带我去,后面几次换药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先坐公交到株洲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到长沙,再坐公交到湘雅医院,自己挂号换药,然后再自己回家。
我考上高中后,家里想办法给我买了一辆飞鸽牌自新车。我父亲中午将自新车骑回家,我下午就将它拆散了,可是我装不回去了。父亲下午下班回来见到一地的零件也没有说我,去找了个懂修自行车的一块将车装好了。第二天,我又将自新车拆了,然后自己又将自行车装好了,不过多出了两个螺丝。父亲知道了也没有说我,只是他后来将车骑走,请人将自行车有重新装了一遍。
进入青春期时,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和父母一同出入,担心同学笑话,但我好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反而乐意和他们一起。小的时候和父亲出门,总要拿点什么东西,如果东西轻的话父亲一定是要我拿着。每每遇到熟人,人家一般会说我父亲心狠,要孩子拿东西自己不拿。父亲的标准答案是“那我养儿子干嘛?”我在旁边听了,心里特别受用,也只有跟着父亲出门才有机会得到这样的感受。
我初中毕业考试,全班五十个同学,我倒数第二。记得刚刚出成绩那他,中午在家吃饭时,他还说正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我的一个老师,说我肯定能上高中,只是别去想上二中那个省重点中学了。我对那个老师有点成见,于是冲着父亲说:“你别听他胡说八道!”父亲笑了笑说:“那你自己看着办吧。”
在记忆中,我没有被父亲揍过一次,甚至都没有黑着脸和我说过话,邻居都认为他对我过分地溺爱了。学校开学,他就去学校写保证书,保证我因为游泳等事情上出任何问题都与学校无关,而且每每在我受伤以后他都去学校因为我受伤影响老师工作做检讨。
所以我和父母之间没有任何不能说的东西,他们非常支持我自立,因此我有青春期,没有叛逆期。
在培养女儿时,我基本上是按照父亲培养我的方法,给她足够的尊重。从她开始上学,我就将自己定位为她同学中最搞笑的家长。只要她请同学来家里玩,我们一定提前消失,给足她面子。在家我都经常用她表弟的对她的称谓来称呼她,让她觉得好玩、搞笑。
我也不关注她的成绩,甚至还经常拖她的后腿。在她到实验小学上学以后,基本上每天晚上我们都要追两集电视连续剧。在追剧的过程中,通过聊剧中的情节、人物、对白等交流了我们的世界观,否则谈她的学习或者谈我的工作都难以找到共同话题。
孩子心地善良,有一天放学回家很不高兴,因为她被别人骗了。她下午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说是北京的大学生来深圳实习,包被人偷了,向她求助,她把身上的钱都给了那个女孩。到了学校和同学讲起,这个同学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说也遇到了一个北京来深圳的女大学生,说包被人偷了,向大家求助。
她倒不是心疼钱,而是觉得善良被利用,虽然我们劝了她很久,但对她的情绪影响了好几天。我既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她心地善良,以后她怎么样面对真实的社会?高兴的是她通过这件事情开始认识这个社会了。
我接触过一个家长认为叛逆的孩子,对家长的话经常是充耳不闻,不愿意回家。私下问孩子,孩子说在家里妈妈唠叨爸爸吼叫,一点小事都搞得鸡飞狗跳的,他很烦。小时候他不敢离开家,现在是不愿回到家。
说白了,大部分家长眼中的叛逆,实际上是孩子对家长自以为是的反抗。表面上是孩子叛逆,实际上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如果家长能从此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能够改变自己,孩子自然会改变。如果家长向乐嘉一样,仅仅是给孩子写一封充斥着人生哲理的信,而不是检讨自己之前的问题,指望孩子改变,那是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