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系列”之《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

翠翠在这样一个充满善意和温情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她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善良温和,但是整个故事却不可逆转地走向了悲剧?造成翠翠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这场悲剧中,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如果故事发生在今天,有可能逆转吗?

A:刘思睿同学:

首先,翠翠乖巧、善良、美丽、大方,都是书中的直接描写,之后有一段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一直到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是原文中描写她性格善良,毫无心计的文字。

翠翠作为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和爱情形式的寄托。她的那种天真无邪,俨然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十五六岁,是集真善美一身的理想艺术形象,这都是沈从文对翠翠比较正面的一些特点的塑造。还有一些反面的描写,翠翠与爷爷和一条黄狗生活在一起,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翠翠对爱情忠诚,即使天保追求她,她还是选择傩送。她非常淳朴,不懂得人情世故。

翠翠自身有许多造成悲剧的因素,主要是爱情悲剧,随着天保走马路、去世,傩送走马路、离开,只剩她一人,由被两个男孩子追求再到孤苦伶仃一个人。放在现在来看,不算一个悲剧,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放在那个时代那个封闭的小镇,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对她们来说是很严重的悲剧。

翠翠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从小失去了父母,只能与爷爷相依为命。文中也说,她父母早亡,爷爷年事已高且不久于人世,暗含着翠翠将面对孤苦无依的命运,这是悲剧的一个因素。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爱情的悲剧,有她本人的原因,她年龄尚小,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所在她在爱情上处于一个等待的状态,她相信等在这,爱情一定会过来敲她的门。

她的依赖性太强,非常依赖她的爷爷,依赖于她的家乡,不够独立,所以她一直躲在家的庇护伞之下。翠翠是没有半点瑕疵的翡翠,非常纯净与可爱,人们特别喜爱这个形象,使得翠翠拥有了比较任性,还有喜欢撒娇的性格。

我个人整体上对翠翠不是特别喜欢。翠翠给人一种公主病的感觉,任性、嗲声嗲气。因为翠翠失去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周围的人们都对翠翠极其呵护与关心她,她的这种性格的缺陷变成一种惰性,她永远不会让自己独立起来,她相信自己不用独立,别人一直会帮助自己,这是她爱情悲剧的原因。

其他外部原因,如天保的死给傩送带来的压力,员外家提亲,傩送父亲也希望他娶员外家的人,可以获得碾坊,有利可图,还是有家庭压力。还有老船夫的问题,老船夫犹豫不决,他应该将事实直接告诉翠翠,给她唱歌的人是傩送。

老船夫本来应该与傩送聊一聊,但是却与天保去聊。翠翠本身对爱情就是比较躲闪的,爷爷跟她说爱情的问题时,她不想听,当傩送来家门口时,她躲开了,还有爷爷说多的时候,她生气了。这一避一躲一恼,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

A:刘思睿妈妈: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产生了较大的分歧。翠翠是什么样的女孩我就不多说了,我们意见比较一致,翠翠是沈从文先生塑造出的这么一个理想的人物。他其实是在写自己的内心,他赋予翠翠的性格,也就是他自己性格的一种体现。

我主要说一下造成翠翠悲剧的因素。通篇读下来,感觉充满着误会、错过。从翠翠与傩送自然的邂逅,到最后爷爷在雨夜逝去、翠翠无尽的等待,抛开自然的不能再自然的生活环境而言,整个情节有点让人透不过气来,憋得慌,让人捉急,有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

悲剧的造成,从翠翠自身的性格,生长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来看,翠翠爱情悲剧具有必然性。

1.翠翠尚未成熟的心智。翠翠的成长环境是比较孤独的,而且是单一的人际关系。翠翠父母是不被世俗认可,私定终身,双双殉情,留下遗孤翠翠。翠翠从小与爷爷、黄狗相伴为生,对其心理成长极度不利。

孤独成长、母爱缺失,使她少女独有的心事找不到倾诉对象。也无法从其他人那得到关于爱情的共鸣和意见。导致翠翠在感情方面,显得懵懂和迷茫,当傩送萌发爱意时,却不知所措,即使她的内心渴望爱情,却多次将自己真实的心事隐藏在心里,无论是在傩送面前,还是在别人面前,甚至在自己爷爷面前,都表现得含蓄,和让人琢磨不透。用北京话讲,就是总拘着,端着,总让别人猜,也猜不到她心里去,看着让人着急。

回到文中说“祖父不上城,黄狗就陪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也可以侧面验证翠翠在社会上很少来往,才会对市场上这些常见的物品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2. 佛系的性格。可以说佛系的性格从根本上决定了翠翠对爱情的态度。默默等待,翠翠对爱情的追求态度完全不够积极主动,不知道爱情是相互吸引,对傩送的示爱没有半点的回应和理会,傩送成夜的唱歌,她完全可以跟爷爷说一声,她不喜欢老大,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误会。她只是理所应当并相信爱情终会到来,基本奠定了悲剧的结局。

3. 蒙昧的生命意识和封建女性的传统思想。茶峒这个原始的湘西世界,民风淳朴,比较重义气,守信诚实,但是生活上确实比较落后。现代社会不能接纳的事,在那边感觉很普通。翠翠在思想上比较蒙昧,没有形成自我生命的主体意识,她根本就不懂得应当为自己而活,爱情是自己的事,幸福靠自己来谋取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性血液中沉淀,那深刻的女性血液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压抑的真实感情,等待爱情降临,显得过于害羞和矜持,是封建的传统女性对爱情的态度。翠翠也未能免俗,我对她是一种理解和同情。

4. 误会和不凑巧。这些误会就是老船夫对纯粹感情的误解,更是引发了悲剧的导火线,这几个人物主要人物的交流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老船夫在一个中心点的位置,然而处于重要位置他与翠翠,天保,傩送,顺顺的沟通都不顺畅,比如他和翠翠缺乏感情上坦诚的交流,她无从了解孙女,不知道孙女喜欢谁,误认为唱情歌的是天保,让天保对他多了层误会,天保意外死亡,又让傩送产生误会。

关于翠翠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1. 茶洞闭塞的生存环境。原始闭塞的生存环境和植根于此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使翠翠思想守旧,直接造成了她最致命的性格弱点-蒙昧的生命意识和封建女性传统思想。

尽管翠翠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大自然中生长的,当爱情来临时骨子里沉淀的还是封建传统女性的思想观念,对自己最依赖的爷爷也难以敞开心扉,更别说对傩送的表现出来的好感做出积极回应了。

2.阶级观念和婚姻门当户对的思想压力。船总顺顺和老船夫虽然说一向友好和善,但是一个是社会上的头面人物,一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社会地位是有区别的,老船夫在传统面前总是言语与自卑不安,不能直言相告,而顺顺对老船夫又总是漫不经心,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造成的隔阂。

我认为船总顺顺对老船夫的乐善好施,是出于一种富人对穷人的怜悯和同情,但真正关系到婚姻大事的时候,他们选择的还是门当户对。所以当来提亲的说送一个碾坊,顺顺心里的天平就自然而然的倾向大户人家。

老船夫在顺顺面前总是唯唯诺诺,老船夫在嫁孙女的时候总是感觉自惭形秽。这是促成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汉族的文化思想异化了苗族传统价值观。汉族是金钱为本位,融入苗族的文化中后,形成了一种被异化的湘西民族文化。从爷爷提出走车路还是走马路的选择来看,其实苗族当地都是以唱情歌来择偶,但是爷爷在这个问题上又提出一个车路,间接导致了大老与二老的竞争,大老的悲剧、二老的无奈、顺顺的反对、自己被误会。车路所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文明”,马路是苗族原始淳朴的价值观的体现,两者形成了冲击。

爷爷内心很矛盾,既想为翠翠结下这门婚事,又想尊重翠翠的意见。提出车路、马路的选择,就是在家长做主的传统方式和自己做出的自由方式之间的徘徊与犹豫。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将选择权交于他人。

如果爷爷当时拍板定下这门婚事,答应大老,替翠翠做出决定,凭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也应该会答应,最终也许是个相对较好的结局。又或者,爷爷完全尊重翠翠的想法,直接要求采用马路的方式,大老可能直接退却了(唱不过弟弟),也不会那么想不开。汉人文化与苗人文化的冲击,也是导致翠翠悲剧的一个原因。

回顾全文,这个故事也没有谁对谁错,发生的是那么自然,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也许生活在那种环境下的翠翠们,都可能经历与翠翠相似的命运。翠翠妈,虽然努力地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去追求幸福,但是还是难以逃脱传统的束缚,最终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宣示对自己命运的主权。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刻意的坏,都是带着各自美好的期盼却最终促成了一场悲剧。归根结底,故事反应出的是一种文化的悲剧,思想观念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当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面对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如果在一个思想开放的社会中,翠翠就不会逃避爱情,将事情藏在心里,不做半点回应。

所以,是社会的大的文化背景导致了翠翠的悲剧。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特有的历史背景,能将这个故事演绎得这么成功,我对沈从文先生是非常佩服的。

你可能还想看:

“亲子共读系列”之《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共读系列”之《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