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撒手不管

       最近,在家访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孩子长本事了,现在根本管不了,反正管了也不听,不想再管了,爱咋地就咋地”。尚不知原因有几何,但至少觉察到家长的难为和不舍。试想,谁不疼自己的孩子?到了这种地步,实属无奈呀。

       记得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8岁时得了猩红热在家休养期间,其妈妈南希指导他读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小爱迪生对上学充满了向往。可仅上学三个月的他就被校长骂成“糊涂虫”,被认定是教过的学生中最让人头疼、成绩糟糕透顶的一个,还被从教室里赶了出来。但南希坚持认为爱迪生喜爱提问是爱思考的表现,一时成绩差不能说明他笨,只要教会他正确的学习方法,情况就会立刻得到改观。于是,南希只好把爱迪生领回家,自己开设了家庭课堂,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境,结合爱迪生的心情和兴趣随机进行教育和指导,引导他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疑问,培养他带着思考去读书,带他涉猎了大量人文类、科学类的书籍。还曾记得,有一天小爱迪生放学回家将一张折叠纸条交给母亲南希:“妈妈,老师要我将这张纸条给你,并且说只有你能看。”南希边看边流泪,爱迪生问:老师说什么呢?南希大声读给他听:“你的孩子是个天才,这个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训练他。请你自己教吧。”直至南希过世后的某一天,爱迪生偶然在衣柜里看到了当年的那封信时泪流满面,因为信上写着:“你的孩子有智力上的缺陷,我们不能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就读。他被退学了。”所以,我们忘不了爱迪生在日记中写的“爱迪生是个有智力缺陷的小孩,但他的母亲让他成为世纪的天才。”母亲的鼓励和帮助是让爱迪生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爱孩子,从爱孩子的兴趣开始。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孩子更是如此,你在教育孩子的土壤里播撒了什么种子,就会收获孩子怎样的成就。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像南希那样注重以探索世间的神秘现象、不停地思考“为什么”为课题,我们的孩子对实际中面对的任何问题都会充满着灵性。这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岂能说出“撒手不管”?

       当然,通过阶段测试来看,优秀的学生如L、S、Z、C等一如既往的认真、努力,成绩明显稳中有升。可问题生明显下滑严重:比如W瞪着大眼不听课,心思早不知去了哪里;X一门心思在课上想低俗不入流的话语激起同学们的哈哈大笑而沾沾自喜;G不再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调到后排后放松了要求,关键是自律性不强;H动不动就戳同桌或邻桌一下,故意地打扰别人,因为他自己根本坐不住,也学不进去,显得很无聊、无事可干;W表面上是在认真学习,但成绩迟迟下滑,用心程度值得推敲;Y看着不是太过于调皮,但在成绩面前显得很无力,学不得法,还不刻苦。尤其是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中,我听到数学、英语上课时,可能出现了好几位学生无法听懂、根本不学的情况,小学阶段就如此,这的确很危险。孩子是家长们的希望,更是未来的期待,不能马虎大意呀。究其原因,个别学生之所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老实、乱说话,其根本原因就是听不懂、看不会、做不对,甚至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闲着难受才有意去说话、打扰别人的,因为除了这样,他们其他做不了。如果没有别人和他说话、玩玩,他们显得更无助,所以有意而为之,怕的就是自己孤独。此时的他们,在学校有老师的及时引领,在家长有父母但细心呵护与指导,不仅助力他们健康成长,至少引领孩子别走太多弯路。可能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完全依靠老师了,但归根结底他们是各位家长的孩子,教师只是他们的阶段引路人,家长才是他们的终身呵护者、教育者、监护人,足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要撒手不管。千万别等到后悔时,那可就来不及了呀。

       学习的主力是学生自己,别人仅是辅助而已!相信在爱的感召下,在家校社的合力下,所有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撒手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