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王爷真是一个传奇,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具戏剧性。故事主人公乃西汉开国帝王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
是不是淮南王脑后都有反骨?
淮南王安,种种诡谋,心劳日拙,彼以子女为足恃,而讵知其身家之绝灭,皆自子女酿成之。家且不齐,遑问治国?尚鳃鳃然欲窥窃神器,据有天下,虽欲不亡,乌得而不亡!
这是一代史家蔡东藩先生对刘安的评价,很是中肯。
起初在汉景帝时,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吴国使者到淮南联络,刘安同意发兵响应。刘安的淮南国相说,“王必欲发兵应吴,我愿领兵”。刘安就把部队交给了国相。结果国相反刘安之意,拒吴待援,心向朝廷。事后七国之乱平定,淮南王得以保全。
后来到汉武帝时,刘安并没有吸取七国之乱时的教训,又起反心,虽说因为别人的一句随口奉承之语,却也有天时之诱惑。
汉武帝即位之初,有次刘安进京朝圣,遇到老朋友太尉田蚡,田蚡对刘安说:“现今陛下没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
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刘安就因为田蚡的一句马屁话踏上了不归路。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恰巧汉武帝也好文学,对父辈刘安很尊重。刘安又好道学,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八人才高八斗,人称“八公”。
刘安为政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有次村民挖出一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子路问津”典故出自《论语》),刘安知此事后命人筑亭立碑,修建孔庙,著书讲学,刘安所建孔庙后来成为“问津书院”的前身,修孔庙或许也是自刘安始。
除了笼络天下百姓之心,一帮能言巧辩之人又常围着刘安出谋划策、阿谀奉迎,所以刘安有点飘飘然,心想汉武帝死后一帮诸侯王爷肯定会起来夺皇位,凭我的实力争一下希望很大啊。
上阵父子兵,刘安立宠子刘迁为世子,又派女儿刘陵结交汉武帝亲近之人。密谋造反之事不但儿女知,底下亲信也有所耳闻。虽然刘安做人注意形象,骄横的子女就不一样了,专擅国权,侵夺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无辜之人,就像现在有些官二代模样。
刘迁学剑,自以为高,听闻八公中雷被剑艺精湛,招来较量,迁被剑误伤,怒,播是非于刘安,刘安信儿子,就把雷被罢了官。雷被上书汉武帝告刘迁,汉武帝交河南省查办,省厅欲捕刘迁,寿春县官(今安徽寿县,刘安出生地)顺刘安意阻,淮南相弹劾寿春县官,刘安说情于淮南相无果,找人上书告淮南相,汉武帝派纪检委核查,刘安心慌,派人打探,听闻消息于己不利,朝中大臣要拿自己法办,刘安欲起兵对抗。
上面这段情节虽然我以简练的文字做了概括,是不是也一样看得惊心动魄,那个淮南相为什么老是和自己的老大作对?莫不是汉武帝派来的?一波三折,搞那么大动静,你以为汉武帝不知你刘安那点小心思?
但是,汉武帝并没有采纳廷臣们法办刘安、废王削爵的建议,只是削了两县封地薄惩。
刘安不但不知警,反而加紧了谋反,与八公日夜谋划,八公中伍被看不下去了,劝刘安要应时而动,不能违背天道不识时势。古代周文王周武王起事的时候都是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方才成事,高祖刘邦也是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情况下起事成功的,可现在太平盛世,朝廷君臣同心,恪守礼节,凭什么要反呢?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未远啊。
刘安庶子刘不害不受父母喜欢,刘不害子刘建为父不平,与刘迁作对,派人向汉武帝密告阴谋之事,汉武帝敲山震虎,外围彻查,刘安惧,准备起兵。论谋略,刘安还得找伍被,伍被说你这次起事不能成功,刘安说别人都说能成为什么你总泼冷水?伍被说大王你手下能用之人都在几次事件中被汉武帝囚禁了你不知道吗?
以刘安的尿性,事情还没做就搞得天下皆知,搞到最后前怕狼后怕虎,谋反之事胎死腹中,但铁证如山,廷臣们愤愤不已,都说杀杀杀,汉武帝派宗正去审刘安,刘安畏罪自杀。
无独有偶,刘安的父亲,老淮南王刘长也是谋反不成,自杀身亡。
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其母赵姬,异姓赵王张敖的女人。高祖9年,因赵王相贯高弑杀刘邦案牵连,赵姬入狱,赵姬以怀有刘邦龙种托其弟拜见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关于审食其与吕后的故事别文叙述),吕后妒,未果,后赵姬自杀,刘邦将刘长交吕后抚养。
作为刘邦的小儿子,又有吕后当养母,刘长自小骄横,长大后仗着与汉文帝亲近,越发目中无人,文帝3年,击杀审食其文帝免其罪,文帝6年,刘长居然纠集了一帮子人图谋造反。汉文帝在一帮廷臣的喊杀声中,也是不杀,最后搞成了刘长不堪其辱自杀。
刘长、刘安父子命运何其相似,汉文帝、汉武帝爷孙俩也是把个政治玩到了炉火纯青。作为前辈,汉高祖刘邦更是玩家高手,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名将均以谋反被戮,但哪个说刘邦不是?都说吕后残忍。
三将中英布也是淮南王,难道淮南王脑后都有反骨?
刘安究竟是不是一个得道高人?
刘安,历史上称他为文学家、思想家,好文重道。虽然政治上不成熟,但在道学修为上或许有两下子。
著名的神话成语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主要就出自刘安。说他炼丹修仙,汉武帝派人来审他的时候,吃了仙丹与八公一起升仙了,福荫鸡犬也一起升天。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显然说的就是刘安。
除了神话传说,刘安主持编撰的几部著作非常重要,一部《淮南子》,一部《淮南万毕术》,另外传说汉武帝经常与刘安谈说方技赋颂,命刘安写《离骚传》,刘安当天就出稿了。虽说手下高才之人很多,想必刘安也是有点文采的。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含内篇21卷,中篇8卷,外篇33卷。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
现存的《淮南子》版本实为内篇21卷,中篇8卷包括《枕中》、《鸿宝》、《苑秘书》、《重道延命方》、《淮南万毕》、《淮南变化术》、《淮南中经》等,外篇包括《庄子后解》、《庄子略要》、《解说第三》等。
古版《淮南子》除了内篇,中篇、外篇今均已散佚,其中中篇论炼丹(黄白)、长生(神仙)、变化之道等,是道教修炼的主要内容。后人收罗《淮南万毕》及《淮南变化术》部分遗存整理成《淮南万毕术》辑佚本。
梁启超对《淮南子》的评价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则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看来名家们对《淮南子》的评价很高。
事实上,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之根,如果说阐述道家思想的主要著作第一部是《道德经》,那第二部是《庄子》,第三部应该就是《淮南子》,而《淮南子》包罗万象,正如胡适所言可以说是集大成了。
著名的成语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嫦娥奔月”均因《淮南子》得以保存流传,同时书中还有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如: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福由己发,祸由己生”、“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得也”、“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等等。
古版《淮南子》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其中《淮南万毕术》主要涉及物理、化学,是道学在科学方面的重要探索。
比如“冰透镜取火”(原理应该和放大镜取火差不多)、“首泽浮针”(如何让质量重的东西浮在水面,这个对造船应该有影响)、“曾青得铁化成铜”(教人如何用胆矾和铁炼铜)、“艾火令鸡子飞”(艾火使鸡蛋壳漂浮,这不就是热气球的雏形吗)等等。
关于这些科学实验最出名的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安发明了豆腐。淮南盛产大豆,大豆磨浆成豆浆,刘安有次边喝豆浆边炼丹,不小心把豆浆撒石膏上,突现白嘟嘟的豆腐,流传到今天就成了徽菜系十大经典名菜之一的“八公山豆腐”。
《淮南子》这部著作其实也是汉武帝初年政治斗争与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大家都知道汉初是以黄老之道进行的统治,到汉武帝时用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才使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汉武帝初登大位年方十六,太皇太后窦氏主政,之前从汉高祖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之治,用的都是黄老之道,窦太后极其信奉,一帮朝廷元老也是习惯了道学统治。偏汉武帝年少气刚,想要有一番大作为,重用儒士。
因为窦太后的阻拦,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地位其实是不很牢固的,这就给了刘安以窥位之心。关于那一场表面风平浪静,暗里激流涌动的皇位之争上面已经叙述,刘安为什么非要走谋反这条路?除了以上原因,其父惨死使之心怀怨恨也是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