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忆语,难赋深情——初阅《闲书四种》(原创)

  林待遇:万千忆语,难赋深情——初阅《闲书四种》(原创)

  《闲书四种》分别是: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六记》、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记》。这四本书记载的是关于爱情的回忆和夫妻生活的琐事,字里行间展现了伉俪情深的缱绻、鸾凤和鸣的温馨。作者们耽溺于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将之看作摆脱俗世烦忧,寄寓心性情感的“桃花源”。

  传统文人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倾向,认为“过情逾礼”,往往以理抑情。这些书好就好在真性情,是不拘俗套的性灵文字。虽然《汉书·张敞传》说“闺房之乐,有胜于画眉者”,但在明清时代,夫妻之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人笔下展现真性情是很难得的。作者通过回忆,追述生命中铭心刻骨的爱情经历,缅怀夫妻共度的快乐岁月,以及别有韵致的家庭生活。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作者们从家庭生活中获得了莫大乐趣,主要表现在夫妻间精神上的沟通、文化上的交流。书中女主角个个知书通文,富有才华,自然也就成为夫君的“红粉知己”、“闺中良友”。这些记叙有着浪漫的情调,呈现出缤纷的异彩,还不乏“人间烟火气”。这些书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作家林语堂对之进行了大力推介。其中,前三篇均涉及风尘女子,《影》《香》的女主角都是才貌双全的艺妓。

  一、《影梅庵忆语》

  清流名士和秦淮名妓的群体性交往,构成了古代文学史上非常浪漫的一页。明末一些名妓倾心于复社文人,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以至于当时有“慧福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之说。冒襄,字辟疆,是复社“四公子”之一,也是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之一,引得众多公子王孙、达官贵人倾慕于她,竞逐裙下。《影》一书,回忆的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

  小宛阅人无数,第一次“醉晤”冒襄时,并没有对他一见倾心;直到后来,她受到豪门强行掳人的惊吓而卧病在床,冒襄前来探望并尽心照顾,她才决意跟从于他。“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得神怡气旺。”冒襄给了她精神慰藉,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病情也好转了。

  小宛在乱世中历经波折,孤身寻找到冒襄,但他却犹豫不决,还是众朋友看不过去,才撮合了这一段姻缘。以钱谦益(妾室为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为主,众朋友筹钱替小宛还清了债务,并解除了乐籍,冒襄才顺势收了美人。二人的结合是由“万斛心血所灌注而成”,全靠小宛舍命相从的一片真情,以及钱谦益等人慷慨解囊,才成全了这桩姻缘。

  两人相爱的九年,正值明清鼎革之际。在天崩地坼的时代巨变中,他们共同经历了国变、战乱、逃难、疾病等种种磨难。小宛义无反顾地追随冒襄,虽九死而未悔,辗转流离,甚至为了不拖累冒家行程而做了自杀的心理准备。最凶险的一次,要不是冒家侥天之幸找到一条小船过了河,差点被追来的清兵杀光。

  该篇文字中,冒公子尽管情深一片,但仍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他在逃难时曾想丢掉小宛,还对令人“欲仙欲死”的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使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念念不忘,天性带着几分凉薄。

  小宛和冒襄结缡后,曾一同出游,“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绕山而行,凡我两人所止则龙舟争赴,回环数匝不去。……江山人物之盛,照映一时。”小宛的天姿国色,加上冒公子的玉树临风,竟然引得游人群起围观。这让人不禁想起晋人潘安外出,掷果盈车的韵事。

  的确,小宛恍如神仙中人,出色得不似人间凡花,大概这是天妒红颜的原因吧。小宛跟从她的良人后,全心全意地报答公子拔救风尘之恩,不但为他红袖添香,绿衣捧砚,还把家居生活打理得十分雅致,端的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小宛是个才女,是冒襄编纂唐人诗集的得力助手,并顺手编成了“瑰异精秘”的《奁艳》一书。她颇具雅趣,与冒襄徜徉月下,玩味唐人的咏月诗;还在病中陈设菊影花屏,让冒襄感受“人比黄花瘦”的意态。

  作为一个姬妾,她谦恭礼让,恪守“妇德”,竟能使冒家上下“咸称其意”,真不容易。她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精通插花、茶道、制香等。

  小宛不但精于女红针线,还特别擅长烹饪。她把火腿肉烧得有松柏香,把干鱼烹制得有鹿肉味,做出来的醉蛤美若桃花,炒出来的松虾艳如龙须。尤其值得一提是,小宛发明的“董肉”、“董糖”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江苏人多叫做虎皮肉(堪与东坡肉媲美)、酥糖。就像张爱玲说的,“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小宛在几百年前就深明其理。

  痴情美丽的女子,爱上这个惊才绝艳的男人,从此情根深种,之死靡他。可惜,红颜薄命,天不假年,她临终时仍戴着与冒襄定情的黄玉镯。后来,冒襄想起了前尘往事,奈何“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影》中,冒襄发现了“忆字之奇”。回忆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慰藉人的心灵,使昔日的幸福时光被唤回、被定格,化为永恒。伊人已逝,空有余悲,他感叹一生的清福“九年享尽,九年折尽”,道出“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的悲叹,赞扬她“文人义士难与争俦也”。

  二、《浮生六记》

  《浮》一书现存的只有四记,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闺房记乐”一节,字字心声,句句真情,风月情浓处,令人长羡不已。可惜的是,情深不寿,命途多舛。

  沈复,字三白;芸娘名陈芸,是大他十个月的表姐,二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十三岁时,三白见了表姐便情有所钟,告诉父母非她不娶。定亲后,芸娘在一次亲朋聚会中,藏起粥来留给三白吃,还被众人打趣说笑。婚后,他们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堪称佳偶;两人出双入对,耳鬓厮磨,“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可谓天作之合。

  新婚不久,父亲让三白告别芸娘去继续求学,他“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好不容易放假,他“喜同戍人得赦”,回家见到芸娘,“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三白对妻子十分疼爱,丝毫不愿拘束芸娘,曾怂恿她女扮男装去水仙庙看热闹,商量着托言回娘家而去泛舟太湖。这些言行虽然没有被家长所发现,但实际上已经逾越了礼教的规范。

  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不经意间流露出各种浪漫。他们于七夕之夜,点起香烛,供上瓜果,在庭中共拜天孙(织女)。三白特意雕了两方图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娘的是白文,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在往来书信中作为表记。此处让人会心一笑,想起令狐冲和盈盈的盟誓:千秋万载,永为夫妇!

  文中的芸娘,慧质兰心,有几分谢道韫那样的林下风度(隐士之风),气质洒脱,才情飘逸。她所满心欢喜的,不过是与夫君不离不弃,偕老百年,过着平淡的生活:“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三白偶然在山中捡到一些“有峦纹可观之石”。他们便做了个假山盆景,“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还种上白萍,茑萝“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盆景放在檐下,夫妻一道品题:“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将移居者然。”没想到,有天猫咪打架,连带盆景也打碎了,“两人不禁泪落”。

  六月,暑热难耐。河畔的“我取轩”,是沈家宴客之处,风景绝佳,有“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三白取得母亲同意,带芸娘到此避暑消夏,夫妻长相厮守,“课书论古,品月评花”。

  七月,三白来到郊外租到一所乡居,二人终日相伴,“得一清凉地以消长昼”。此处颇有田园雅趣,“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他们俪影成双,垂钓于柳荫深处,观霞于小山之上,别有一番趣味。

  入夜后,“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这段经历,真是好生逍遥快活,闲适写意。

  后来,他们还在朋友鲁半舫家的萧爽楼借住,时间长达一年半。俗话说“久住无好客”,鲁半舫真是个够仗义的友人。萧爽楼的庭院布置得不错,“庭中有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廓有厢,地极幽静”。芸娘也精于美食,寻常的菜蔬鱼虾,经她烹制后“便有意外味”,格外可口。

  这对夫妇“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虽不富裕,却也豪爽好客,而朋友们喜欢这里环境幽雅,常来品诗论画,“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他们经常凑起酒菜钱,交给芸娘打理,而有时钱不宽裕,芸娘“拔钗沽酒,不动声色”,典当自己的首饰招待客人。大家出去郊游时,芸娘雇了馄饨担子相随,使众人吃到了热饭热菜,让其他游人羡慕不已。

  书中有段描写夫妻生活的细节,特别有情调:“芸卸装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在一个家规甚严而又充满利益之争的大家庭中,芸娘由于性格直爽,得罪公公后被逐出家门。这皆因她为人单纯,对人不设防,卷入了公婆之间的矛盾中,为三白的弟弟借债担保却被赖账,在给丈夫的信中对公公称呼太随意,还跟一名风尘女子结拜为姐妹。这些行为不但招致物议,而且必然不能见容于宗法大家庭。

  三白毅然抛下家族较为优裕的生活,带着妻子一同离开,以至于颠沛流离,“贫贱夫妻百事哀”,却相濡以沫,从不言悔。在这一点上,比起陆游与唐婉的生别离,在母命之下被迫失去爱妻,三白要勇敢得多。古代的女子受到重重束缚,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如果没有爱情,拿什么撑起生命的晴天?

  李白曾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三白和芸娘情深爱重,却未能相携一生,白头到老,真是恩爱夫妻不到头,令人扼腕太息。由于贫病和忧愤交加,芸娘不幸早逝。“曾经沧海难为水”,三白的深情怀念,也只能如唐朝元稹悼念亡妻一般的光景:“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另外,芸娘很豁达通透,以至于大度得有些过分,甚至打算给丈夫张罗一名美妓做妾,只因缺钱导致此女另抱高枝,气得芸娘旧病复发。在妻子逝世几年后,三白的发小兼雇主——状元石韫玉送给他一名美貌婢女接续香火,他竟不加推辞地笑纳了。

  三、《香畹楼忆语》

  《香》中的陈裴之(号小云),出生在一个满门风稚的文人家庭中。父亲陈文述是女学的积极倡导者,思想比较开明。妻子汪端是个大才女,不喜欢处理家事,而是长年吃斋,“优游文史”,过着潜心著述的学者生活。

  小云在父亲罢官后,出外游幕谋职,挑起了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他的大家庭有许多事务要处理,堂上膝下都需人仰事俯育,汪端难以担此重任,极力怂恿小云纳妾。他出于理性考虑,只想找一个能操持家事、替自己分忧解难的人。

  紫姬美丽聪慧,令小云一见钟情,尤其是她对小云的理解和关心,更使他“怦然心动”。两人在碧梧庭院以诗传情的一幕,非常浪漫。她明知嫁到陈家会扮演什么角色,却毅然表示愿意担此重任。

  小云全家都对二人婚事抱以热心促成的态度。陈家父母郑重其事地请来媒人,选择了良辰吉日,用庄重的仪式把紫姬娶回家中,并专门为她新盖了一栋“香畹楼”。汪端也很喜欢紫姬,为她取字“畹君”。紫姬所受到的礼遇,使昔日姐妹艳羡不己,认为这是为青楼女子“扬眉生色”了。

  二人的结合有家族的支持,小云娶回紫姬也体会到“回身抱成双笑”的甜蜜喜悦,但却没有多少夫妇共度的幸福时光。因为家庭生活的重担,迫使他们只得扮演“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小云文武双全,富有才干,深受高官赏识和重用,常年在外奔波办事,很少有时间回家。他们各自怀着刻骨相思之情,默默地尽着自己的责任。

  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勉励,小云把紫姬称为自己的“九畹之兰”,而她深明大义,多次对他进行一些卓有见识的规劝,使他觉得“时得韦弦之助”。紫姬在家中侍奉老人、照顾病人、抚育幼儿,也得到全家大小的交口称赞。

  她操劳家务,有时一连几个月都得不到休息。陈母患病十几年,自从紫姬来后,便感到有了依靠。汪端一度病重,并且可能传染,紫姬也不顾个人安危,衣不解带地服侍了数月。小云祖父病了,她又端汤喂药,一直侍候到祖父去世。

  他们肩负的责任太沉重,而他们又太自尊,不肯叫苦。紫姬的逝去,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劳累致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对她心理打击最大的恐怕是两件事:一是因为吏部的决议,小云必须远赴云南做官,而她没法跟随前去;二是算命先生有关“小星替月”的预言,紫姬不愿自己担上克死正室的嫌疑,精神上承受了莫大压力。

  尽管小云夫妇煞费苦心,想出把她暂时送回娘家的办法,以使她避开这场“灾难”,但紫姬情感纤弱,在心理上已受创伤,难以安心养病。紫姬死后,陈家人十分悲痛,纷纷写下哀悼的文字。紫姬以兰花一样“幽香清远”、“高深自如”(见《群芳谱》)�的人品,感动了这个诗礼之家的所有人。

  紫姬去世不过数年,小云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追随他的爱姬而去。此外,小云风流自赏,在文中掺杂了太多自己的诗词,是该书一大败笔。

  四、《秋灯琐记》

  《秋》是四本书中感情最纯粹的一本,因妻子回娘家多日,作者抒发思念而写。不像许多文人的“忆内”文字,等到爱人已逝才去“遣悲怀”,女主角是有幸读到丈夫这篇文字的。早早就认识到妻子的价值,珍惜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不吝于对她表白自己的爱,这或许是蒋坦更值得称道的地方。

  蒋坦和表妹秋芙也是自小熟识,成婚后琴瑟和鸣,心心相印,更像一对浪漫的现代夫妻。他爱秋芙的聪慧和悟性,说“秋芙辩才,十倍于我”,认为她是昙阳仙子转世,否则不会有这么高的智慧和悟性。

  洞房花烛之夜,他们并不急着共效于飞,而是先聊起幼时往事,渐渐就联句作诗,以至于通宵达旦。这样的合卺之夕,可谓别具风情。多年后,他们仍绸缪如初,鹣鲽情深,不亚新婚燕尔。

  他待她体贴入微,百般殷勤。“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穿着夫君手绘的梅花画衣,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绿萼仙子降临凡尘,风姿该是何等清逸脱俗。

  两人一同作诗谈禅,郊游访僧,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这样的夫妻,已超越一般男女之爱,是人生“夫复何求”的知己。他生性淡泊,而秋芙也是思想豁达的女子,曾说“一月欢娱,得四五六日”。他们不求富贵,只愿寻常过活,珍惜细水长流的福分。

  蒋坦听得风吹芭蕉之声,颇为伤感,提笔在蕉叶上写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却见秋芙续写道:“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上下句对仗工整,很有意趣。从中也可看出,秋芙的襟怀如光风霁月,有史湘云一般的潇洒与豪气,比她相公更胜一筹。

  秋芙的举动,天然有风雅韵致。“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谒金门》词云:‘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漫,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秋芙用落花砌字,比葬花的黛玉,看得更为通透。

  二人“分饲池鱼。秋芙起拊栏楯,误堕翠簪,水花数圈,杳不能迹,惟簪上所插素馨,漂浮波上而已。”连簪子掉进水里,文中也写得这么余韵袅袅。

  “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下数十子,棋局惭输,秋芙纵膝上猧儿搅乱棋势。余笑云:子以玉奴自况欤?秋芙嘿然。而银烛荧荧,已照见桃花上颊矣。”戏曲《长生殿》中,杨贵妃也这么干过,不认输而让小狗破坏棋局。这种撒娇撒痴,平添几分小女人的可爱。闺房之乐,跃然纸上。

  秋夜月明,秋芙携琴出门,一路留下瓜皮作线索,引得夫君来寻她。两人相遇于西湖桥下,她弹起一曲《汉宫秋怨》,他静静地倾听。夜凉如水,他忍不住地爱怜横溢,解下自己的外衣,为她轻轻地披上。

  江南山明水秀,蒋坦夫妇经常游山玩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闷热的夏夜,他们冒雨游历灵隐寺,秋芙在石几上弹起《平沙落雁》,让琴声与涧声相应;在皓月朗朗的秋夜,他们泛舟于湖上,让琴声随天籁风声而去;当桂子飘香时,他们又来到虎跑泉边,在木樨树下烹茶细品……

  这是一对多愁善感而又体弱多病的恩爱夫妻,非常热爱生活,却难以排遣伤春悲秋、感时伤怀的愁绪。他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佛教,立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或许也是出于对生命和爱情的耽溺迷恋吧。天下善男子、善女人常发此愿,更道尽了世间小儿女的痴情一片。

  正如白居易的《简简吟》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书中所记述的生活,是蒋坦夫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篇文字写成后不久,秋芙就因病而逝。而后人也是在旧书摊上淘到稿本,这才刊行于世。民国作家林语堂读后,将芸娘和秋芙誉为古代中国最可爱的两个女子。

  人世间繁花似锦,转眼就草木凋零。十几年后,太平天国的军队攻来,江浙一带陷入兵荒马乱之中,蒋坦四处逃难,竟至饿死。才子佳人的风月情怀,在大时代的剧烈变迁中,是那么不堪一击。

  参考文献

  宋凝编著:《闲书四种》,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10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千忆语,难赋深情——初阅《闲书四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