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丨年味,你怎么走得这么急?

前两天,去做美甲的时候,跟做美甲的姐姐聊天。

我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过年?

她说,还不清楚,要看公司怎么排班,多半是得年后回去了。反正现在过年也没什么意思,回不回都一样。

我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但我是个恋家的人,即使明知没意思,也想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一家团圆。不想一个人躲在出租屋里,听着隔壁的欢声笑语,望着窗外五彩缤纷的烟火,会难过,会忧伤。

还有二十多天就过年了,每个人都数着过日子,盼望着假期的来临,却唯独对过年少了些期待,就像大家都来给我过生日,却没有一个人理我。

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孩子盼过年,大人盼过月。我疑惑地看着她,说“姐姐,前半句我能理解,可后半句是什么意思?”她轻描淡写地说“因为大人过月就会发工资啊”,我瞬间读懂了成年人的心酸,也想起了小时候的年味。

那年,我还是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大鱼大肉只有来亲戚的时候才能在餐桌上看到。小孩子得等大人吃完才可以吃,我围在大人身边,假装在听他们聊天,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盘子里的肉,咽着口水,在心里默念着“你们别再夹了,留几块吧”。大人毕竟是大人,一眼就可以看穿小孩子的心思,终归是不舍得,夹一块给我,我便屁颠屁颠地拿着肉出门了。现在想想,倒有几分哈巴狗的味道,嘴里叼着肉然后摇着尾巴跑开。

所以,过年带给孩子的欢乐,不亚于大人发工资时的喜悦。

小学的时候学过的一首儿歌,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因为,那是我心中的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九几年时,农民外出打工还没有现在这般常见,大家都是靠着那两亩地过日子。闲来无事,总是会养些鸡鸭鹅猪牛羊之类的,一方面增加额外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添一道菜。

进了腊月以后,大家就开始囤年货。去镇上买些瓜子花生米花糖,去村上的乡亲家里磨几盒豆腐,把家里种的蔬菜辣椒腌得腌晒得晒,到处都是过年的味道。因为平常很难有零食吃,所以我们总是像个贼一样,见到吃的,就往自己口袋里装,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不管吃不吃的完。于是,爸妈就把零食藏起来,偶尔拿出来一些让我们解解馋,其余的留着过年。

差不多腊月二十左右,街坊四邻就开始互相帮着蒸馒头,大人们总是半夜十二点起床和面,然后凌晨三四点开始蒸,我们也凑热闹地爬起来,根本不会喊冷,更不存在赖床的可能。每家每户都整七八十了锅的馒头包子和糖馍,边蒸边吃,一蒸就是一整天。

现在想想,二十年前囤货的架势,丝毫不逊色于现在双十一的疯狂。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过年这一天。吃完早饭,大人们就开始杀鸡宰羊了,孩子们总是跟前跟后地想要帮忙,拔鸡毛都拔得特别开心,不嫌脏不嫌累,甚至还主动要求帮忙洗菜。要知道,那时的冬天没有热水器,只有井水,我们竟不觉得冰,许是开心暖了这个寒冬。

一家老小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终于,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准备好了,孩子们也不用等大人不吃了才能吃,齐聚一堂喜笑颜开。放了鞭炮,就可以准备开饭了,奶奶总是先让老天爷、灶老爷、祖先吃完之后,才允许我们动筷子,他们祈祷得有多虔诚,我们就等得有多着急。

吃完午饭,刚把锅碗盆瓢洗完,就开始和面剁馅包饺子。大家彼此分工,擀皮的、调陷的、和面的、包饺子的,各司其职,边干活边聊得火热。

小孩子们总是跟在大孩子后面,追逐打闹,踢球、踢毽子、跳绳、跳皮筋,各种各样的活动,脸都笑僵了也不作罢。

下午四点左右,就开始吃饺子,然后捂被窝、嗑瓜子、玩扑克牌、看春晚、守岁,一大家子聚在一块,好幸福。

那时的年夜饭,不是速冻食品也没有农药更不是饭店包桌。那时的天很蓝水很清,孩子们不知道烦恼是什么,大人们也活得无欲无求,快乐是生活的主旋律。

母亲总说,物质条件好了之后,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吃到,孩子们觉得没意思了,自然大人也就觉得没啥意思了,小孩子都不闹腾了,还能指望大人来逗哏捧笑?所以现在过年只是过个形式而已,一点都不好玩。

是啊!我们都不再天真,不会再因为一块肉打得不可开交,也不会再因为谁多吃一口谁少吃一口就嚷嚷着偏心。有时,成长约等于冷漠。

我们长大之后,年味也跟着消失了,还走得那样急,让我们都没有机会跟它道别。#羽西X 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丨年味,你怎么走得这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