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4.42他在位仅八个月,却名垂千古!

第42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即君之子,指有位者、领导者。属于阶级概念,后又赋予道德色彩,泛指所有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本文的君子指领导者。

修:饰也,从彡,攸声。修的初文为“攸”,攸从人、丨(gǔn)、攵(pū),会人持物洗刷人之尘土污垢之意,如汉娄寿碑‘不攸廉隅’,即‘不修廉隅’。

      至秦汉时代オ产生修字,加“彡”可能是为了表示用水洗刷之意。

      也有一说,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悠”的省略,表示缓慢、从容。彡表示着彩,细心从容地上色。修的原义就是修饰。如《书·禹贡》:“六府孔修。”

      段玉裁注:“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不可谓之修。”

      修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等义。

      修也和治通。如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其中的治性即修性。

    古之闻人曰前修。如屈原《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修也与卣(yǒu)通,指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如《周礼·春宫·鬯人》:“庙用修。”

病:形声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主流形体从疒(nè),丙声。

      “疒”的古字形像一个病人依靠床上的样子,于此作为形符,表示义与病痛有关;“丙”字作这个字的声旁,指示读音。

      有人说,“丙”代表南方,代表火。人伤风感冒后,身体发烧,重者“烧得像炭火”,所以在疒字下面加丙,造出病字。

      “病”的本义曾被认为是重病,依据是《说文解字》:“病,疾加也。从疒,丙声。”“疾加”就是加疾,意思是疾病加重。

      如《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甚曰病。”“子疾病”谓孔子病重。

      后来经过考证,《论语》、《左传》等上古早期文献中的“病”指的是生病的状态,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性的“疾病”。由此学者们判断“病”本义应为(病情)危重。

      后来又有学者指出“重病”和“危重”都不是本义,通过观察、分析上古八部文献(《诗经》、《山海经》、《易经》、《尚书》、《论语》、《国语》、《仪礼》)所述“病”的诸义,有困苦、困难、贫困、饥困、忧虑等。如《礼·乐记》:“病不得其众也。”

    其次是苦、痛苦、重危、惫困之类是肉体之苦,忧虑、耻辱、怨恨等是种种精神之苦。

      困与苦是“病”的词义的最大公约数。如《左传·襄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病本义当是困与苦两个义素的结合体。如白居易的《寄唐生》:“惟歌生民病”。

      通过统计上古八部文献中“病”字的使用情况,无一例用作“疾病”。“疾病”的含义一般用“疾”,“疾”字的产生也比“病”早,按照语言简约性原则,重复出现本义为疾病义的“病”也是没有必要的。

      病也指恨,如《左传·文十八年》:“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

      病也指缺点,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吾不以为病”。

      病也指担忧,如《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中有两次出现“尧舜其犹病诸”,意为:尧舜想做到都会觉得苦恼。

全文理解为:

      子路问怎样做领导者。孔子说:“修养自身以敬人敬事。”子路又问:“如此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身以安定团队。”子路再问:“如此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身以安定百姓。修养自身以安定百姓,就连尧舜也会为之苦恼!"

      子路曾多次出仕,为人鲁莽,刚直好勇,少“敬”正是子路最大的缺点,因此孔子应当是希望子路能修己以致于“敬”。

      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核心便是“敬”:既要敬人,又要敬事。若能“敬”于人事,则自然能“信”,能“节用”,能“爱人”,能“使民以时”。是故子曰:“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修己以敬”的分解,孔子并告诫子路:“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曾感叹卫国人口稠密。冉有便问:人多之后,为政者还要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又问:人民富足之后,为政者还要做什么?孔子回答说:“教之”。

      用“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就是:民众各个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社会就会和谐安定,此即“安百姓”。

      但“安百姓”之举非一人之力可以胜任,必须要先“安人”,因为执政团队之“人”乃是百姓的表率;而要“安人”,作为团队领导的“君子”就必须要以身垂范。

      是故欲为“君子”者,必须要“修己”之仁,以敬人事。因为“修己以敬”,实乃“安百姓”之本。

明仁宗——朱高炽

    古人非常在乎自己死后的谥号,因为谥号就是盖棺定论,人一生功过的概括。

    谥号分为美谥和恶谥,楚成王因为想废太子而引起太子政变,被逼自杀,就在他要咽气之时,听说自己将被用“灵”作为谥号,一直不肯咽气。

    后来被告知将改“灵”为“成”作为谥号时,才肯咽气。

    历史上用“仁”作为谥号的皇帝寥寥无几,在位仅八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就是其中之一。

      朱高炽生于公元1378年,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明太祖朱元璋。朱高炽虽贵为明成祖的长子,但一直以来却并不被父亲看好。

      因为朱高炽身体较为肥胖,与其他皇子相比,其身手的灵敏度太差,虽然身材极大阻碍了朱高炽在骑射方面的造诣,但好在朱高炽在率兵打仗上是个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洪武二十八年,十七岁的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

      朱棣起兵靖难之时,命世子朱高炽守卫北平府,而擅长带兵打仗的他最终以万人之力破解了李景龙五十余万士兵的围城之计,保住了城池。

      即使他立下如此大功,作为父亲的朱棣还是对他不喜。反而,朱棣对于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更为喜欢。每次出征总会带上此二人,而这两人也很是争气,屡次建功。

      这一来,更让皇帝朱棣喜不自胜,想要一改嫡长子继承制,将此二人作为皇位的备选人。最后,迫于世俗的礼教和众臣的规劝,明成祖才不得不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既以尘埃落定,但朱高炽的那两个弟弟依然不甘。明里暗里地陷害着自己的哥哥,皇帝朱棣也略有耳闻,但并未对此多说什么,这也使得两个皇子的挑衅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后来,弟弟朱高煦以唐太祖李世民自比,传到了朱棣的耳里,朱棣便开始疏远他。因为李世民一生虽功德无量,但其也曾是靠着逼父杀兄才得以坐上皇位,因此朱棣还是有所顾忌。

      父亲对自己如此地不待见,作为儿子的朱高炽自然就是不好过,整日忧心度日,生怕哪一处做得不好又惹得父亲雷霆大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高炽却度过了20多个年头。

      明成祖是征战返京的途中突发疾病去世的,密函送于东宫,眼下的燃眉之急就是安顿好先皇后事,安抚好军中情绪,做好国内安抚相关事宜。

      为了尽快稳定时局,朱高炽连夜召来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等人共同商讨国家布防之事,召礼部尚书吕震“议丧葬之礼”,为了稳定朝政和国家,朱高炽日夜与人商讨计策,终日难得时间合眼。

      待一切事物安排妥当后,朱高炽才得以正式行登基大典。大典之日,他特地大赦天下征徭赋税,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即位后,他心系百姓,为他们减轻徭役赋税,安置流民,基层百姓的生活就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他还力求节俭,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国库支出。比如命令停止“郑和下西洋”。

      其次,是他对内阁进行了整改。内阁官员皆身兼数职,扩大了内阁的实权,同时也牵制住了个别位高权重却品行不端的人。此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沿用了两百多年。

      朱棣为了能坐上高位,将皇位从自己侄子手中抢来,在朝期间,对于一心效忠于建文帝的臣子们自然是大力打压,甚至是诛灭九族,朱高炽即位两个月后就直接为他们平反冤情,赦免了他们及其家人。

      朱高炽还废除了一系列残忍的宫刑,完善了监察制度,设立御史,代他巡视天下。如此用心的安排,也让明朝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朱高炽在做皇帝的八个月里,他用心感受民间疾苦,用自己的权力为天下人谋取幸福,他无愧于“仁”的谥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4.42他在位仅八个月,却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