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文本解读

一文千解,千解有宗。由形而神,由浅入深。就中学生而言,其思维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对记叙文的理解尚可说出一二,涉及议论文往往知难而退,以其理性缺失也。

理性在议论文中主要体现为以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为核心的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方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析。笔者以《论教养》为例,试做浅析。

(一)“路”在脚下

对文章思路之探恰似行路,一步一步,教师行得稳、思得细方可寻到路径。此文思路称得上清晰,提出论题,进行论证,得出结论,一般的议论文大抵如此。具体而观,作者开篇提出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之论题,引发读者之思。而后过渡,不提供“处方”,而谈谈想法,便将此论题引向生活之中,人情之中。想法很多,如何梳理?这就需要作者智慧安排。整个论证部分,可分为两大块,一为教养,一为风度,二者何关?需读者静心体会。我们不妨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期读懂作者的说理过程。

论述教养的部分,作者由无到有,先说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此种安排之妙,可使读者观前者而心生警惕,内省观己,看完无教养的种种例子心已肃然,甚或生畏惧之心,以此内省之姿看有教养的表现,似可更易入心。

路中亦有路。无教养的例子很多,如何安排先后?这又是思维的一种体现。作者从不洗餐具的举止说起,到在家有雷霆之怒,这是情绪,又至对亲人不关心、不理解、不尊重,这是情感态度,层层推进,由浅而深,由表及里,逻辑分明。谈及有教养之表现,则路又不同,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愿意”和“善于”,一是态度,一是方法,此处便围绕这两个词而谈,可谓另辟一径。

风度部分的论述,又有不同。作者从论述风度的书中有缺陷之处引出要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从人们心理需要出发,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感受。而后批驳了人们的一种错误观点,指出风度不仅在外在,更应向内求,与人们的向善性与精神追求有关。之后,谈风度之准则,先概括而后具体。最后得出结论,懂得尊重他人,自然会有优雅的风度。

那么教养与风度为何种关系?显然,教养修之于内,风度形之于外。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然而又不局限于行为举止,它是良好教养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优雅之感,故教养在先,而优雅风度随之,二者共性即为尊重。

全文思路一言以蔽之,懂教养,现风度;论述逻辑不一,由教养到风度,是自内而外而后“双剑合璧”,其内部逻辑又各自安好,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概括到具体。

教师授课,关于作品的思路问题可大而观之望其向,再细而理之窥其线,则论述思路自明。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法”由文定

内容呈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议论文自然要围绕基本的论证方法。此课的方法亦很明了,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何需要如此论证,对于文本而言,方法的运用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正反事例,对比现形

作者所举生活中无教养的事例,运用了对比论证,先说反面,再说正面。反面在外,正面在家,对比一出,学生自然看出严重的不一致性,可谓在外一套,在家一套,或言当面(他人之面)一套,背后(背于他人后)一套,对比之中,伪教养现形,真教养渐出。这种对比的力量,在议论文中可极大地增强说服力,丑者更丑,美者更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自然呼之欲出。

2.何谓教养,生活来教

作者此文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事例非常多,换言之,生活气息很浓。关于教养,最有力的呈现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读者如观其容,如睹其行,甚或如在其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亲切活泼的家常式的沟通方式更容易打开其心扉,接受道理于无形。生活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的,也是最深刻的。

(三)言之有理

议论文的言说方式就是以说理为主,其语言有自己的逻辑性,理性而清明。观此文之言,可约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几个特点。

1.层递性

作者论述教养的部分,每个段落的结尾处都以一句作者的小观点作结,细品其语言,大有文章。如“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发现什么了?这几句总结之言意思虽同,但词语运用有变化,感情强弱有差别。学生认真来读,体会词句变化的细微之处的妙用,感受作者的感情强弱相间,读来自能体会作者在言语之中蕴含的道理,理解作者的思维。

2.反复性

作者既重视词语的变化,避免重复,同时又在一些地方不吝重复,此中有真意。如“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切记避免吧嗒嘴”“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中的“切记”,“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敬重路上的行人”中的“敬重”,“珍惜大自然”“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中的“珍惜”,著如此类,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自然为了表强调之意,词语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反复强化,语言就会形成一种重要的记忆,这是反复之妙。

于漪老师说,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教养》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