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读后感

文/尼克维嘉

唯一转载授权: 公众号: 而川

记得笔者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十几年前,当年还处于从少年向青少年的认知过渡的六年级。回忆起来,以当时的认知水平,阅读这本书没有困难,至少从基础的表意角度来理解是流畅的。这次之所以重提,是因为在多年后的重温时,这本“童话书”基于笔者不同的视角投射出的形态与初读时全然不同,几乎觅寻不到当年的思绪。因此,可以大致地认为,这部作品适用于全部年龄段,且行文如水,随读者的思想容器而定型。

本书由心理治疗师于尔克·舒比格所著。说它是广义上全龄段的“童话书”,除过语言简单、字句简洁流畅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插画。全书的文本量不多,插画可谓占了相当比例。叙述者、叙述视角的不规则跳动,时空顺序甚至逻辑顺序被打乱;结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留白与文本的交替使用;大量运用象征意象,这些手法颇具后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

本书一共六个章节,每个章节以概述一个类的名词命名:天与地,东西,动物,名字,秘密和魔法,不一样的生活。每个章节下以相互独立的故事作为小节。以下取部分“小故事”为例作分析。

开篇便是与书名相同的一则故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讲述了关于世界起源的童话般的假设。故事的叙述方式好似一位家长与孩子的对话,但又像在自言自语。叙述者的身份是模糊的,这种叙述身份的模糊性将贯穿全书,潜在作者似乎只是在列举与陈述,而极少带有批判。例外如在《阿拉斯加的金矿》中的结尾“这些骗人的家伙!”更适合被解读为一种对批判质疑精神本身的推崇,因为在该文中叙事者对报纸上的事实成规进行了荒诞的颠覆:“淘金是个苦活”是媒体串通淘金工人导演的谎言,事实情况是那些金山披上了一层土壳作伪装,工人们为保持低调才显出貌似卖力的样子。

书中同样存在着似是而非的对立。如《小女孩和死神》中小女孩可能象征的活力、目标、生气勃勃与死神的沉闷的日常责任间形成的非二元的对立(即并非黑与白、正邪分明的对立);《发明》中家具和房屋的发明者与风和雨的发明者之间的对立,后者因自己的发明给前者带来麻烦而心中充斥着愧疚,但我们转念一想,似乎那样不合时宜的发明也是有自身的价值的。在《星星》中,男人和女人的观念的对立也并非完全的刻板映像中理性和感性的对立,这些细微之处还需读者自行品味。

关于书中的种种意象,有人或许认为它们与作者的心理学背景有关,但就文章本身而论,这是没有唯一的解读的。例如《苹果树》中的苹果:不断生长,吸引附近的大黄蜂和大鸟来吃苹果,同时吓跑了无奈的当地居民。这里的苹果可以被解读为自我膨胀、傲慢,也可以被解读为使压迫者屈服的自由的蔓延,还可以认为苹果反衬了居民逃避责任(轻而易举地放弃砍掉苹果树的计划)的孱弱象征。

故事与故事的形式也不尽相同,长短不一。《一千个恶作剧》《小巨人》等篇幅较长,相比于本书中的其它故事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童话”;《圣伯纳犬、兔子、母猪》似乎有点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味道:故事的参与者叙述各自的经历作为不同的小故事。而《大象的故事》篇幅短小,像是对“故事”这个概念本身的诙谐讽刺:该文用纯描写的方式给读者扔去一头浮于表面的“大象”,可能有人读过之后感到愤怒,但这种“不知所云”的讽刺可以引申至描写和展示这两种叙事结构和一则完整的故事的包含关系。这些故事也有相同之处。其一是像寓言一样,运用广义拟人手法,其中的动物甚至物品可以讲话,也拥有人类的属性;其二是语言的诙谐与简练,仿佛是在教一个学龄孩童讲话,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如下面引自《小女孩和幸运》的一段:

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刻,你会偶尔遇到幸运:这时或那时,这里或那里。在冬天,幸运被埋进雪地里,但是幸运的是人们知道它埋在哪里。人们可以把他们知道的地方在地图上圈起来,把知道的时间记在月历上。这样可能会有帮助,也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需要对本书的写作手法做一点补充说明。在部分篇尾后,有作者给出的类似注释的一段话,用较小的字体印出,如以上的引文。对这些好似“额外的补充内容”的解读同样因不定性而有趣:读者可以认为它们是对原文的扩展,或独立于原文的自说自话,或天马行空般的与原文整合统一的一个特殊部分。这种手法也常见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插图在书中已经被融合进文学艺术中,而不是单独地存在表现意义),使书中的文字、图像意象结合读者的想像,填满思绪,并在胸腔和头脑中酝酿出属于自己的奇幻图景。

总体来说,我们很难对此书做结构主义式的分析,得出各个故事分别“在讲什么”以及“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它们也不是寓言,因为既没有潜在的或明显的说教,又没有固定的核心。比起散文,它们更像是自由体的诗,冲洗掉读者们心灵中的既定的意识,带领大家进行一回精神层面的全新的探险。

清风 www.198200.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 -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