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风雨两相宜

                                  月白风清

          对扬州的神往源于古诗词,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是月下老人的那根牵动情思的红线,让我与扬州有了不解之缘,张祜在《纵游淮南》中写到,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那年代,人们对扬州的喜爱是无以复加的,多少文人骚客,高士名流流连于此,留下了数不尽的风流佳话。我此次来,须不是附庸风雅,只为赴与扬州的千秋一约。

          赏扬州,瘦西湖当属首选。由南门进入,沿长堤缓步徐行,清风拂柳,鉴湖弄姿。湖中,画舫穿梭,桨声欸乃。一方荷塘,莲花点点,一带修竹,翠秀挺拔,沿着弯弯曲曲堤岸绵延开去,好一幅曲荷修竹图。

          瘦西湖的美,在于雅致。亭台楼阁,斗拱飞檐。听鹂馆,取自杜工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导游说:现在是盛夏,只能听到知了的叫声,要是春天,繁花似锦,就能听到黄鹂啼鸣,美不胜收。说话间,仿佛印证馆名一般,叶间蓦然黄鹂婉转,倏地飞向林深处了。

          楼阁的楹联或隶篆,或行草,或隽永,或雄强,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这座园林的厚重的文化张力。

        瘦西湖的美,美在匠心。一段被雷击的干枯银杏树干,被移到这里,在旁边种上凌霄,凌霄盘旋其上,名为”枯木逢春”,颇有意趣,至若名之“生死相依”,则别有深意了。

          钓鱼台的设计更具匠心,因乾隆皇帝在此垂钓而得名。这是一座三面镂空的建筑,选一个合适的角度,恰好可以把瘦西湖最著名的景点白塔和莲花桥框入画中。

框景

      瘦西湖的美,美在故事。小金山是瘦西湖的著名景点之一,是用疏浚河道挖掘出来的塘泥堆积而成。之所以称之为山,大概是因为扬州地处平原,人们对山的渴望吧,对于小金山的高度,导游讳莫如深,只说扬州的海拔高度也只有六米。站在玉板桥上目测,垂直高度不过十米。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关于小金山的故事。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关于白塔的故事,大概是比较靠谱的。 传说有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堆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小金山

            瘦西湖的美,最美在桥。瘦西湖桥梁众多,形态各异,著名的当属二十四桥,莲花桥了。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迹之中了。从“二十四桥明月夜,月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诗句我们可以想见当初二十四桥的繁盛。现存的二十四桥是后来重修,是不是复制无从可考。二十四桥是一座单孔石桥,各有台阶、汉白玉栏杆二十四,这大概是二十四桥名字的由来吧。不过二十四桥的美并不单单在于桥的本身,她与旁边的重楼飞檐,长堤岸柳的交相辉映,顾盼生姿。

风雨更胜

          晴空丽日的瘦西湖固然美不胜收,风雨中的瘦西湖别有风韵。

          下午三点左右,乌云四合,霎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美丽的瘦西湖笼罩在重重雨幕之中,只有远远近近的店铺透出淡淡的黄晕的光。雨借风势,风助雨威,大雨足足下了半个小时,才渐渐止息。雨后新荷含羞带露,丝丝长柳弄碧,二十四桥更凭添了几分旖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丽日风雨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