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古代文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源头或许来自于“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孔子。
沧海横流之时,孔子编定春秋,寓说理于叙事之中,体现出来的褒善贬恶的政治理性,成为了后世所流传的“春秋大义”。
后世的史学家们希望通过这些“微言大义”、“春秋笔法”震慑、刺痛那些乱臣贼子,用文化和舆论的力量匡扶时势。
司马迁、班固、班超、司马光以及历朝历代那些寂寂无名修史写史的文人,他们的笔就是一把刻刀,把历史的原貌雕刻出来,呈现给后世。
我们阅读历史,就是穿越回到这片土地当时的时代,可惜在这么多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要真切读一遍,确是一项莫大的工程。
《二十四史》已经没有勇气再谈,就拿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也有294卷,300多万字,可谓是一场遥不可及的历史马拉松!
每一个有知识的当代中国人,可能内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理想,就是这一生要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是往往苦于没有时间,也很难跨越文言文的障碍。
所以,就需要这样一为领路人和陪跑人,领着我们跑赢这场历史马拉松。
好了,今天的主角该出场了!
《资治通鉴(熊逸版)》,如今已经跑到第二辑了,这位被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评价为“当代的思想隐士”的熊逸,也同样用“死磕自己”的态度陪我们开始这场漫长的旅程。
领你探回国人的精神原乡
熊逸说:《资治通鉴》是一处精神原乡,每一代中国人都必须回到这里。
历史往往具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魅力,很多现实的问题的答案,往往藏在历史当中。
《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历代读书人立志要从中汲取养分必读书目。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这些名句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曾国藩将它排在了史书的第一把交椅,他在其中寻到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毛主席阅书一十七遍,每一遍都受益匪浅,他寻到了其中战争中的辩证法。
《资治通鉴》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了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泉水,使我们超越生命的局限,成为超级长寿的物种,有能力借助几百上千年的深厚经验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这片“精神原乡”此生若未能涉足,岂非可惜?
因为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到他真正需要的东西!
“七把刀”剖解史诗巨作
其实熊逸老师在第一辑时便坦言,解读《资治通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纯地翻译并不能让我们从中获取最大的精华。
因此,他将这个如此庞大的项目比作是一头待烹调的大象,他的工具就是用“七把刀”,把它拆解、备料、加工,最终上得餐桌,在色香味俱全的情况下还能作出独属于熊逸的独家风味。
第1把刀:追本溯源。对于许多出处,熊逸不单单就到原书为止,他还需要往上追溯,向纵深探求。这一辑中《资治通鉴》中对于孟子是否真的主张平定燕国内乱的考证,熊逸不单单追溯到了《孟子》,还从《战国策》、《史记》中寻找踪迹,还原历史真相。
第2把刀:竭泽而渔。就如这一辑中对于苏秦之死的探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虽然否定了《史记》的说法,但对于苏秦的死亡时间还是遵循了司马迁的观点:死于脩鱼之战的当年。熊逸在书中,就通过对几套著作的缜密分析,得出了苏秦在此之后还是生活了很多年。
第3把刀:跟进学术前沿。和司马光相比,现在的我们读历史更有优势,也更客观,因为不断有新文献出土,新的遗址和墓葬被发掘出来,历史的实物和文献可以互相佐证,因此这把刀让《资治通鉴》更加地完善!
第4把刀:知人论世。通过对原著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也能体会到当初司马光应对的责难和质疑。
第5把刀:思想史的专用解剖刀。一部书一旦成为经典,就会催生出各种衍生品,对于此类种种,也会兜上一圈;所以在书中,熊逸不仅仅提到了司马光后期编著的《资治通鉴考异》,还有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等等。
第6把刀:古代意识。虽然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读史,但也需要掌握他们的思维模式,从古人的角度出发,也能有不一样的视角和感悟。
第7把刀:现代意识。最终,熊逸老师还是回到了现代,用古人的“他山之玉”,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看待史实,更有高屋建瓴之感。
经过如此的精心烹煮,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中,捕捉微小的细节,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桌丰富的饕餮盛宴!
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历史
在这一辑中,随着历史的进程,你会清晰地感受到,战国各个诸侯国是如何走向土崩瓦解的,又为什么是秦国可以一统天下。
齐宣王、楚怀王、屈原、赵武灵王、芈八子,也就是电视剧里的芈月、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他们,还有廉颇、蔺相如、吕不韦都将悉数登场,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上演更加精彩的战国大戏。
而在这套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将原文翻译一遍而已,更多的内容是在《资治通鉴》之外,这也是这套书的魅力所在,源于《资治通鉴》却也不局限于《资治通鉴》!
熊逸老师用的是现代人的眼光带着我们去读这部巨著。因为我们和司马光有着一条巨大时代的鸿沟,历史是客观的,但是书写历史的却不一定就客观,他老人家在乎的、想表达的东西,我们不一定会有兴趣,而我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司马光他老人家可能就只有一笔带过。
所以熊逸老师就着现代国家、现代企业,以及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挑战来讲,来看看那些一两千年前的老故事,对于当代的我们能有什么用、能带来什么启发。
而这才是我们读书最需要的东西!
结语
是经典,就需要让它走下神坛,步入普通人中间,让它惠泽更多层次的人群。
熊逸对《资治通鉴》的解读正是把它解析成普通人的样子,让所有人都能读懂,都能接受。
这部书就给我们在理解晦涩难懂的历史语言时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让历史不再枯燥,也让在历史长跑中的我们有了一位贴心的陪跑人,让我们轻松赢得这场历史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