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一代文人有厄(儒林外史-第一回)

目睹黄河易道,百姓遭殃的情景,王冕在心中感慨: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我还在这里做甚么!于是,栓束行李,仍旧回家。到达浙江境内,王冕打听到危素已经还朝、时知县也升迁离任,这才放心回到家中。自此,吟诗作画,奉养母亲


又过了六年,王母老病卧床。弥留之际,叮嘱王冕: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

无独有偶,百年以后,还有位老父亲在弥留之际,也是如此规劝匡迥:侥幸进了一个学,将来读读书,会上进一层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不同的是:王冕遵守母亲遗言,能够看破官场,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污;匡超人忘记父亲叮嘱,追名逐利,最终沦落为衣冠禽兽!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匡超人们的丑恶嘴脸。其实,两个老人的“遗言”,何尝又不是吴敬梓的“自述”。晚年的他,不再谋求任何仕途,也拒绝了博学鸿词科廷试的推荐。


朱元璋攻占浙江,拜访王冕询问治理之道。王冕热情招待并献策: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当时还是元朝的天下,王冕亲近“反贼”是有政治风险的,也是他不向秦老汉说明来访军官是吴王的原因吧。由此可见,王冕虽然隐世避居,但是却也心怀天下,渴望明主能够结束乱世,还百姓安居乐业。

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到了洪武四年,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私下议论朝政,认为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当晚,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一、明朝的八股文考试,以程朱理学为基础,考试内容过于单一,这就导致读书人只研读四书五经。比如:升任学政的范进,竟然不知道苏轼是何须人士!长期以往,读书人的眼界越来越窄,读书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

二、明朝的八股文考试,具有极为严格的文章制度,束缚和限制了读书人的作文空间。比如:范进常年不中,可能文风不对所致!即便周进可怜范进,初读范进答卷,仍是心中不喜;再读范进答卷,觉得有些意思;三读范进答卷,取为优等。

因此,善于背诵、善于作文的士子们更容易被录取,而不谙此道的士子们就很难中榜,也只好穷尽其生去专研此道了,至于有没有学问、有没有品德,那就不重要了!毕竟只要中了,就能当官、也就是品学兼有!否则,就是没有学问,品德也就不高尚了。毕竟,正如高老先生所言:他果然肚里通,就该中了去了


评论:明朝的科举制度打破世族垄断,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也为治理国家提供些人才!因此,需要用辩证思维看待八股取士,不能全盘否定其进步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002、一代文人有厄(儒林外史-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