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或许没想象中那么重要

「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有时不自觉地会问那些终极问题,「我是谁?」「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或许没必要回答,但总有那么几个夜深人静夜晚,自己不知不觉又不得不去面对。

过去五年中,我做过好几次MBTI测试,结果却是每次都不一样,甚至连明显的偏向性都没有…说实话,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碰过类似的测试工具。

后来的学习中,发现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把这个等式套用在自我管理上,就有了以下结论:

你的行为=你的性格+后天影响

这个影响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就逐渐明白了——工具和量表反映的只是在那段时间中,我的性格偏向。而y由于我们个人的认知是在不断调整的,有时候甚至是破碎再重建,这些改变逐渐影响行为,甚至影响了我们原来的性格,医学上称之为表观遗传。

所以不必拘泥于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性格,重点是借助这些测试工具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状态,然后进一步去利用或者改变。

比如,曾经很流行一个观点,你必须去做那些符合自身性格特质的事情,才能释放最大潜能。这句话涉及2个重要概念:本能回路和思考回路。

依靠本能作决策,简称本能回路;依靠理性做决策,简称思考回路。

相较之下,本能回路的优势是心理活动连贯,一切反应自然,作出决策的速度快。思考回路的优势是经过再三权衡,分析优劣,明确利弊。

典型地,如张三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习惯于将事情归因于个人能力,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李四属于「外控型人格」,他习惯于将事情归因于外部环境,稍作尝试后发现解决不了,便会寻求他人帮助。这两人,从本能回路角度来看,一般认为张三更适合挑战性工作,而李四更适合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工作。

但事实是,不管你是内是外,多数工作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或时而需要内,时而需要外。更普遍的事实是,人格特质只是一种倾向,是灰度的,并不是非黑即白,比如我认为自己就是内6外4。所以,所谓的适合做什么工作,除了考虑尽量释放「本能回路」减少大脑负荷,也要调用「思考回路」理性分析利弊。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充分了解自己性格偏好,取长补短,在行动中去思考,皆可在自己一以贯之的道路上取得成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自我,或许没想象中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