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33-魏晋风度

第33集 魏晋风度

323-公元263年,司马昭处死嵇康。后人对嵇康高山仰止,以嵇康为代表的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324-随着曹氏、司马两大集团斗争日趋白热化,残酷的政治斗争笼罩着名士阶层,在洛阳城外100多公里的云台山成为一方净土,时常聚集嵇康、刘伶、阮籍等七位名士,他们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不拘礼法,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反感儒教和礼教,崇尚玄学和清谈(讨论玄理的活动)。

325-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口号。嵇康反对司马氏篡权,拒绝同流合污,不肯屈伸仕进的嵇康,选择了在山水间自我放逐,成为洛阳城内众士人追捧的对象。

326-嵇康代表的是不向淫威低头的一种品格。后来也曾出现所谓“八达”的假名士,他们并没有继承竹林七贤的精神遗志,缺乏批判意思和社会责任感。

327-西晋末年,纸醉金迷,社会风气严重败坏,同时政治与玄学结合,为官者不理政务,把谈玄作为第一要务,造成“清谈误国”。

328-316年,西晋灭亡。司马家族横渡长江,定都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名士的流风遗韵,也被士大夫带入东晋。

329-东晋时期的魏晋玄学名士,以王羲之为代表,他的书法之美正是东晋名士风流的一个具体表现。东晋玄学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艺术的心灵。

330-从汉末开启的这段魏晋风度,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洗礼,依旧历久弥新。孔融、嵇康、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他们都在用不同的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时代,为后世中国阐释着自己心中的魏晋风度。对魏晋风度的阐释,同样表现在众多的绘画和文学之中,这其中,最荡气回肠的片段,还是嵇康用自己的生命来阐释魏晋风度。

331-广陵散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世仍然以各种形态发生着变奏,人的觉醒带来了张扬的个性和对时政的批评,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这,就是魏晋风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33-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