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从唯物主义哲学角度来看,理性与感性,是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认识阶段,这两种认识方式,在与认识对象的联系、反应方式、反应深度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


感性思维常被认为依赖于主体感观,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面性和外部联系。而理性思维则通常被理解为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客观的本质。正因如此,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变化,常被认为是一种飞跃和进化。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是电影《流浪地球》中机器人MOSS在刘培强决定牺牲自己和空间站点燃木星以推动地球时的一句台词,也是原著的情感和理念的升华之处。MOSS作为机械,作为拥有超高精度的人工智能,说它象征人类“理性思维”的巅峰也不为过,它说“MOSS从未叛逃”,并且它推算并选择了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佳方案也是最残酷的方案——舍弃地球,舍弃活生生的35亿人。对于实现“延续人类文明”的目标而言这个方案的成功几率无疑是最大的,但这个方案被否决了,否决的原因不是“我会如何”、“我的爱人我的孩子会如何”这类个人的爱恨恩怨,而是“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试想如果在所有问题面前我们都选择了作为“最优解”的理性的选项,我们的生活会如何?我们会在最小风险下生存,会以极快的速度积累我们所需的物质条件,会舍弃美与丑的概念而奉行至高无上的利与弊。这样的社会,那或许就是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描绘的使人失去生活的动力、激情和意义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吧。


虽然推动人类发展、能够让人优先选出最佳选项的,在更多情况下确实会是理性,但理性或许可以给我们生存,却永远给不了我们生活,正如芥川先生所言“若始终贯穿理性的话,我们当然不得不否定自身的存在。”因为所谓的感性,其实就是那同理性同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