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1.5.5 中国特色思维 (5/10)

[续上]


廿世纪初,随着科学进程的加速,传统的经典科学理论,不足以应付新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当量子科学和复杂系统的涌现。

一股新的思潮在物理学界兴起。我们不妨首先重温一下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进一步探讨这股新思潮的背景资料。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名誉研究主任埃德加 · 莫兰 (Edgar Morin) ,是这样分析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的:


莫兰认为,


经典科学思维又被称为「线性思维」,相对的是「非线性思维」(又称「复杂性思维」)。


相对于复杂性的思维,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局限在那里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吴彤老师分析道:

吴彤老师所指的「简单性思维」即经典科学思维 / 线性思维的别称。

*  *

德国奥格斯堡大学 (Universität Augsburg) 哲学所主任克劳斯 · 迈因策尔 (Klaus Mainzer) 强调



我们可以从反正两方面进一步去理解「复杂性思维」。


 比如「分割」(即经典科学方法论的所谓「客观、中立」) 这个概念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复杂性思维」,这句话怎么说 ? 

吴彤老师说了: 



根据莫兰的理解,象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三支理论支柱,「复杂性思维」同样也有三支理论支柱,即所谓的信息、控制、系统「新三论」,加上「自组织」,「复杂性思维」是这样构筑起来的。


莫兰认为,「复杂性思维」有三个基本原则:


「复杂性思维」的「两重性逻辑」: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莫兰版的复杂性思维,与我们在上文讨论过的中国古典特色思维,有着颇多平行的观念。

*  *

复杂性范式 (系统论) 与简化范式 (还原论) 的主要区别在于:



 「复杂性思维」的「组织性的回归原则」:




「复杂性思维」的「全息原则」:


「复杂性思维」讨论到此,我们用莫兰的话来做个小结:

[未完,下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导论 / 1.5.5 中国特色思维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