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杂感

8月6日,七夕前夕,妻外出,一个人在家战36度高温完成拖地之任务,打开电视寻求清凉,边听电视边劳作。恰好调到CCTV3综艺频道,2018年《天下有情人》红豆七夕节特别节目(重播),感慨与敢想几点:

1,为什么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爱情故事总是凄美的?个人猜测,与“喜事不出门,惨事传千里(年)”的社会心理有关:你快活的事,你自己不想说,别人也不愿意替你传颂;你悲惨的事,你自己不愿意说,别人总想着替你传播。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别人好,但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这里不关乎道德只关乎人性。

2,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解:情人从广义是指两情相悦之人,爱人是指法律范筹下有情之人。因此,爱小情大,爱短情长。就男女爱情而言,个人认为爱是感观体验,情是灵魂丈量。无怪乎,记者在采访一个九零后小伙时,小伙子说出“祝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弟姐妹“。个人觉得这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朴素也是最切题的诠释。

3,爱情的解读,男女两人之间那点事,既单纯又复杂,飘忽不定,宛若薛定谔的猫,对每个带着美好憧憬走进爱情的饮食男女而言,或幸福着或将就着或不幸着。冷暖自知,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确定的衡量标准。总统也会离婚,伟人也会分居,平民也会终身私守!可以说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爱情是源于冲动,止于情守。钱钟书先生曾经说一切所谓爱情都是源于生殖器的冲动。这是爱情的自然基础。彼此间的冲动和心动的交织才能蕴育爱情。

4,几个文化名人爱情婚姻启示录,爱情这词是一个舶来品,古代中国没这个词,把男女搭配活动称为过日子,目的是传宗接代,繁殖后人。清末民初该词随民主、自由、科学一并进入中国,爱情信受年轻男女推崇。最有名莫过于郭沫若与张琼华、鲁迅与周安、胡适与江冬秀、徐志摩与张幼仪这几对人的感情纠割。个人觉得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是一种进步,但不一定都正确。郭沫若先生的无情出走,鲁迅先生的无望冷漠,胡适先生的被动接纳,徐志摩先生的非理性折腾,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由于男权主义,妇女地位低下,男女之间只有婚姻,没有爱情的纽带传接。当爱情与婚姻自由之风吹来之时,给人耳目一新。正应验了志摩先生的“茫茫人海寻找我之真爱,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的呐喊。包办是传统但不一定就是错误,同时,包办实际上对操办者而言至少在局外人看来是对等而匹配的,当事者如果彼此给对方机会、调适自己、包容对方,也可能会让爱情之树常青!

5,什么是爱情和婚姻?有人说,婚前是谈情说爱,有爱说出来;婚后是谈情做爱,爱是做出来的。爱情需要婚姻的庇护,婚姻需要爱情的滋润。婚姻是一种磨合,宛若物理学中的活塞运动,我包容你的粗细,你体谅我的长短,在婚姻的世界里,无论长短粗细,都是爱的倾诉和情的告白。婚姻是一种排列,不止远方和诗,还有眼前的苟且。家中的锅碗瓢盆和尿布,社会上的吹拉弹唱和关系,职场上的摸爬滚打和钞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夕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