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的乐趣,在于全力以赴

答辩的乐趣,在于全力以赴

文    李伯强

记得三年前,我晋升高级教师准备材料的那段日子,大家不分昼夜忙着整理材料,请人将这些材料一一输入微机。人熬得头昏脑胀,请来帮忙的人也一个多星期不能归家。

其间,在众多的材料里不是这里忘了填上日期,就是那里少了盖公章。一不留心,翻工重干的事,常有。

当大家输完一摞厚厚的材料后,终于可以按下提交键。人还未来得及喘一口气,答辨,如同暴雨将来时空中翻腾的乌云,疯狂地聚集在每个人的头顶,逼得人要疯。

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

望着那些一直都教语文的晋级老师,还全心身地扑在答辩的准备中,我便感到一阵阵的危机感。他们除了上课,疏远了微信,离线了QQ,婉拒了闲聊、聚会,躲开一切无刚需的应酬,以便没日没夜地看书、备课、讲课,将来能够顺利通过答辩。

我有些担心,因为自己一直教物理,由于种种原因,却要答辨语文。初中现在通用的语文部编教材共六本书,每册六单元。它们整体又分为: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语,语文基础知识,课外补白,课外古诗文等几大部分。

七年级每单元的阅读一般有4课,期中和期末又有课外古诗文。八、九年级虽然也是六单元,但是每册有两单元古诗文和任务学习的一单元,像消息、演讲词,诗歌赏析等。再想想每单元后面的写作课、综合性学习课、口语交际、名著导读等等,真是路漫漫其修远矣!我将求索于一山放出一山拦中。

仅仅只教一年七年级语文的我能行吗?真悬。

我问问那些一直教语文且晋级的老师怎么选的教村,她们都说选的是老教材,现用的部编教材内容繁多,不易讲。恐慌如大水浸遍我的全身,再不努力,拿什么赢?真如别人说我“八、九年级的语文那么多文言文,若抽到八、九年级的课时,他怎么讲?”。

是啊,怎么讲?莫名地,我感到迎来的这场答辨,它的意义已不是我通过不通的事,而是农村的老师缺少,跨科老师很普遍,他们怎么晋级答辩呢?

那一天(腊月),我用冷水洗一下头,当冷水从头上喷下时,我特别清醒了,把所有的压抑、担心、顾虑等都冲走了。

“我绝不能让一节答辩课所阻挡,让所有的辛苦归零。以前的汗水决不能白流,全力以赴!”。以前,我觉得有这样的念头,冠冕堂皇得可笑。可那一刻,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强大的内需”和“燃烧的激情”。

每天晚上都看课文,每课坚持读很多遍,并复述主要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每完成一课便打一个对号,只有胸有成竹,到时才能势如破竹。

这六本书共一百七十九课(包括古诗文八十三篇等),想厚积薄发,真有诗人李白的“冰塞川、雪满山”之感。

每当读的心烦时,我总是在接送学生时,站在睢中门口,看着那些深夜摆摊的小商贩们,为了几角钱的利润,迎着寒风,蹲守在路边苦苦地等候路人的光顾。

“烤面筋二元一串”,“烤冷面三元一份”……朔风中的他们弯腰驼背地淘生活,再苦再难而不言,我仅读读、背背,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能晋级,心里何烦之有?何乐而不为呢?顿升豪情万千,读,一丝不苟地读;背,卖力地背。想想愚公移山,再苦再难也不要成为世俗的笑谈。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假如自己全力以赴去做某事的样子,而答辩让我实现了。明白了,当一个人真正豁出去的时候,什么都挡不住你。就像一位伟人说过,真正的勇士不是顺境中的叱诧风云,而是面对惨淡末路中仍浴血奋战。


过年后,武汉发生了疫情,我们睢县也封闭了。答辨这件事对我来说似乎遥远了,可我并没有放松。我把备课的准备变成一次次的背诵,一到六册所有的古诗文。

谣传由于疫情,今年晋级不答辩了,“挖井得一人”的古例在。因此每天早上,我在家里仍然一课一课地背。有时,孩子纠正我的读音误、句子错;有时,让家人给我提问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意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大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讲课声与朝霞共色。

一课一课的背会,一课一课的试讲,也没功夫想其它。每试讲一课时,总想,假若答辩时抽得课就是这一课,我该怎么完美地讲呢?

十分钟不够用,怎么压缩?如微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还得讲清、讲透、讲出亮点,有点难于上青天之感。继续重来,二遍,三遍……夕阳“颓然乎其间”,讲课者醉也。

忽然,我明白了:讲课大致可分导语、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几部分,先从简练、新颖的导语入手,再从整体感知简介作者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脉络、结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找出线索或论点等。

根据文章体裁讲课,很容易上手。例如小说,就根据它的三要素,情节分出文章脉络,环境显示人物所处社会或自然环境,刻画人物是小说的重心,详细分析人物形象等。最后合作交流,分析一个或两个核心问题以突出主旨。

十分钟左右,课刚好试讲完。我禁不住伸出两个手指,做出胜利手势。我知道,只要坚持到底,课,讲到熟练不成问题。

当古诗文全部都背会的时候,三个月加十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从开始读它们时,拗口到朗朗上口,从懵懵懂懂到一目了然,从一瞅心发抖到望之而蔚然深秀者,古诗文也。

每天上午,我认真听郑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上的网课,让人收获巨大。特别对课文内容上处理得特别新颖、别致、独具慧心。

例《邓稼先》一课,网课老师不从六个标题入手,而从课文引用诗歌中的一词“奇丈夫”奇在哪里入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人对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敬佩不已。又从奇文入讲,讲出这篇人物传记的独特之处:全球视角。

课可以这么讲,给我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我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七、八下册语文课学完后,并模仿网课老师的讲法,自己试着讲一遍,“有模有样”别人对我讲的课评价。九年级的复习课认真学习几遍,现在,我感觉信心爆棚,不再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是“一览尽山小”,特别想答辩试一试,有点不知浅深。

4月中旬开学后,同学们再听过我讲的语文课后,纷纷评说:“李老师,你讲的课变得有趣了”。

看来,老师讲的课尤如阳光和月光,虽然都给人光明,但是有的老师课讲得如春天的阳光,熠熠生辉,温暖如四月天,春暖花开、收获满满;有的老师讲的课如仲秋之月光,感觉朦朦胧胧,水中花般,并且清凉得象雨象雾又象风,来来去去一堂空。

八月初,我接到答辩通知后,讲的课能过吗?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一下,他顺手翻到九年级《蒲柳人家》这一课让我试讲一下。

我一登上讲台,不仅是心里紧张,而且脑里一阵空白。导语几乎是按记的机械重复得说,整体感知这一块,也是看一句说一句。线索人物何满子也分析得乱七八糟的,一丈青大娘的形象更是讲解不到位。

“光看看黑板上,你写错的字有多少?”

我看着黑板上的字不但写得缭草,而且常用字写错了不少,板书安排更是杂乱无章。记得讲课时,我感觉紧张还心慌,这是怎么了?

“只有心里平静,上课才能发挥正常,讲课时才可能有精彩处。心若慌了,一切乱。板书一定要规范,有亮点。”

我苦练几天板书,再次请这位老教师指点一下。这次抽到是《背影》。我平静一下情绪,便登上讲台,想着朱自清的泪水而讲,随着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而板书,与学生合作、交流于他深望着父亲过月台买橘的一言一行中,父子情深自然而流出。

“可以,就这么讲。”

八月八号上午在商丘幼师答辩,我走入初中语文准备教室。“xxx,排为2号。”虽然我是2号,但是心里感到一片坦然。

抽题室,抽中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那一刻,我感觉一切尘埃落定。因为我善长古诗文。

预讲室里,大家奋笔疾书,恨不得把准备的一词一句都抄发的稿纸上。我翻开所讲这一课,整体看这一单元要求,这一课的脉络,并在稿纸上列一下题纲。了解诗中重点字词意义和作者的简介以及表达的主旨。

记忆不准确的东西记下,熟知一看就过,写半张就感到可以了。一会儿,门外有人轻声叫道“2号,该你啦。”

“律诗一般接字数分五言,七言律诗等,常见五七言具多。四联八句,首、颔、颈、尾。讲究平仄相对,二四六八句必须压韵……”

站在讲台上的我按自己所思所想尽情发挥,也来不及看手里准备的稿纸。

“《野望》,诗人王绩在首联中首句叙事中点出时节、地点,二句抒情“徒依”中抒发自己忧郁惆怅之情……”

“颌、颈联绘景,先静后动景,构勒出一幅美丽的山野暮秋图。运用互文修辞,以前我们在《木兰诗》中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想起来举手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牧人返、猎马归更显示作者无知己的欲何依……”

“停,可以。”评委老师喊止。

“采薇怎么讲?”

“这里是用典修辞,表面是采食野菜,实喻隐居不仕。它是指春秋商末之臣孤竹君之子叔齐、伯夷隐居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

“好,可以。”

“你背一下这一课,另外一首五言律诗”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新课标跟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有4点。一是从精英教育转成大众教育。二是从刚性走向弹性。三是注重能力和过程。四是……”

出来,阳光一片。答辩虽远,扶摇可接。

(文得之不易,谓阅者益,愿之所哉耳。非谓骄人哉。正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言“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答辩的乐趣,在于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