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三)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用学习

听王崧舟讲《花的勇气》才真正读懂花的勇气(最后一段)

生活体验+人生感悟

曲径通幽,峰回路转

情绪额情感的不同变化——一波三折

失望——期待——遗憾——惊喜


一、教材内容理解的主流取向。

例如《再见了,亲人》

课后思考和练习:

1.课文写了哪些亲人?

2.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3.课文哪些词句表达了强烈的“亲人”之情,找出来仔细体会。

三个问题,所指向的是对课文内容本身的理解。

内容的理解是主流,但是只走了教学的一半路。

换一个角度,从语用角度切入,换问题谁记。

本篇文章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点,1-3自然段的表达结构很明显。(祈使+叙事+反问)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特殊结构:祈使(直接抒情)+叙事+反问(强烈抒情)

完全相同的结构,语言表达,皆为语用。

2.为什么只写了三个人物的感人事例?

没必要写得太多,因为:

“三”代表特殊的叙述表达的意义

“三”生万物,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在文学叙述和表达意义上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大娘——长辈的代表

小金花——晚辈的代表

大嫂——平辈的代表

三种类型的亲人都在。

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典型人物,典型结构。

3.为什么不写一写朝鲜亲人对志愿军的感情?

一般文章的人物关系为:我,他(距离远)

本篇文章的人物关系为:我,你(距离近)

人物关系的词语体现的是心理和情感的距离。

读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志愿军在表达情感,深究原因,可以体会出语用技巧、语用规律在里面,那就是:有留白、有节奏。如果用一问一答,就会缺少叙事节奏。因此,语用学习,会让学生学会写作,提升效率。

语文课程修订版指出:

课程标准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的独当之任,自家的地皆指——语用。

二、教材编写的人文主题倾向。

例:五、六年级第一单元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语用要求 

五上热爱生命空白空白

五下走进西部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有什么?含糊

六上亲近自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观察?

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感情?

清晰

六下感悟生活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宽泛

只有清晰的语用任务,才能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三、以语用学习,为课文的主流取向。

 基于语用学习的语文课基于内容理解的语文课

学习目标为了表达

重语言运用

指向书面表达方面的知识

能力、方法、态度

为了理解

重语义的阐释

授课内容  

教学结构  

教学评价是否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了语用知识;能否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语用知识;是否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兴趣。是否理解了具体文本的语义和涵义。

四、三种课文类型的语用学习

有明确的语用学习要求的课文

定篇

《牧场之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再见了,亲人》朗读前3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北京的春节》有感情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典型的语用学习内容的课文

例文

《花的勇气》经历和感悟,虚实对比,一波三折。

《彩色的非洲》色彩词群,排比句式,点面段式,总分总结构。

《一夜的工作》简约的白描,典型的细节,叙事加抒情的结构。

有变通的语用学习材料的课文

用件

用件的三个品种:

作为习作题材的用件

作为习作知识的用件

作为习作资料的用件

《记金华的双龙洞》双龙洞简介,双龙洞“探宝”

《刷子李》师傅的绝活,我的师傅刷子李,拜师第一天。

《我最好的老师》我的第一堂科学课,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科学老师)

基于语用学习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阅读本身,相反,它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里,培养语感是基础,积累丰富的感性语言是保证,对于阅读来说,只有能转化为“语用”的吸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吸收。

读,最终是为了写。

写出来,读才具有最终的意义和价值。


自己学习到的文章写法:

1.文如看山不喜平。

2.留白的写法

3.学会整合资料。(你觉得最好的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整合所有描写老师的文章。)

4.语言的节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三)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