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孩子被老师投诉了!》中原焦点团队刘优丽坚持分享第491天

孩子被老师投诉上课好动 ,爱站起来左顾右看交头接耳,有时还跑来跑去。如果是你,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怎么样应对才是爱与规则并行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妈妈的应对策略吧!

接到老师的投诉 ,妈妈第一句话说的是:“儿子,我喜欢你这个动作!”。

妈妈这番话给孩子的感觉:我是被爱的;妈妈认可我,妈妈喜欢我的全部,包括缺点、妈妈是无条件爱我的,我是独一无二的,妈妈是尊重和理解我的……

她在听到老师的反馈之后,首先关注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他的【感受】。她知道孩子刚被老师投诉,心里一定不会不在乎,他可能会沮丧、忐忑、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她要先肯定孩子,破除孩子的自我否定。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应当以破坏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为代价,也就是不能给孩子的【关爱感、自主感、能力感】减分。

【为啥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呢?因为——看见孩子: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这里反映的【儿童观】是:每个孩子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他们都是生而自由的。

儿童观,是我们对儿童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不是从儿童的视角观看问题。

儿童观之2: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每个孩子都需要融入和适应社会规则。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是社会性动物,需要融入社会。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接着,妈妈告诉孩子【学校是一个不自然的地方】,有一些东西是你一定要去遵守的,所以【你需要有一个好的想象力】,这个在说什么?她首先明确告诉孩子,社会是有规则的。这里,妈妈在谈的是孩子和学校,也就是孩子和社会的关系。你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学会适应社会的规则。

为什么说学校是个不自然的地方?那相对的,哪里是自然的地方呢?就是家。家是一个自然的地方,但学校是一个不自然的地方,我们需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一个很自然的人在一个不自然的地方,肯定会有束缚感,那她给了孩子一个办法,说你要有好的想象力,想象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遵守规则,所以这是第一个转折。

而且,她马上强调她作为妈妈的态度,她反复强调说,【我不是反对你站起来,你可以站起来】,我们注意一下,这里的位置感是,妈妈是跟孩子站在一起的,而不是跟社会站在一起,不是跟学校站在一起的。

父母为什么要跟孩子站在一起?因为父母的责任是给他爱,让他个体的自由得到最大的发挥和保护。妈妈绝不要让孩子放弃个体自由来换取他遵守规则的表现。这是那个妈妈的养育行为:用爱呵护、孕育个体的自由之心。

规则是为了保护群体而存在的,一个人有个体自由,但不能影响别人,对孩子来说,这个辩证关系比较难理解。妈妈没有讲那么多大道理,她用“想象力”的说法,告诉孩子你要把裤子黏在凳子上站起来。我们可能有时候没有她的说法那么有创意,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关键点的话,哪怕讲道理,都会讲的比别的家长好。

最后那一段话,妈妈又把话圆回来,说社会是有规矩的,这里并没有强调学校,而是站在“社会”这个维度。她说,【如果你觉得这个规则是有理由的,那你要遵守】,这又回到孩子自己的判断。

所以大家看,妈妈在不断地转折,不断变换自己的站位。

当她说“我认为你可以”,“我认为你很好”,她站的是妈妈的位置,那妈妈当然要保护孩子的个体自由了。

但同时呢,她又站在社会的位置上,帮助孩子学会去理解社会中的规则之所以存在是有原因的,最后回到孩子的自主意志,告诉孩子“你觉得它有道理(有理由),那你就应该遵守”。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并且还很有幽默感,这幽默里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和体谅。可能这种幽默并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但是,这样的一种思辨的基础,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个案例讨论的是“保护个体自由与遵守社会规则的辩证统一”。通过案例,我们看到,案例的妈妈之所以能够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引导孩子理解规则、适应规则,是基于:

【儿童观】每个孩子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性,他们都是生而自由的;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每个孩子都需要融入和适应社会规则。

【看见孩子】孩子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养育行为】用爱呵护、孕育个体的自由之心。

案例妈妈懂得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但她会先保护好孩子的自由之心,让孩子基于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而自觉遵守规则,这样的教育方式,恰好印证了一句话: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好的教育,首先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是独立的自由个体,我们家长肯定,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社会是有规则,任何一个场所都有规则,这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经之路,只有在规则范围内,每个都是自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分析:孩子被老师投诉了!》中原焦点团队刘优丽坚持分享第49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