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说高椅

隐在深山人未识,一朝出阁天下知。溯沅江支流巫水而上三十余公里处,有一方风光旑丽、秀色天成的侗乡村落,它的名字叫高椅。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高椅离我的家乡洪江古商城不远,虽是分属两县区,但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民间亲情和商贸往来不断,还有同属会同管辖的历史渊源,算是亲邻。

然而,前半个世纪我却从未去过那神奇的地方,直到全国的旅游业大兴起,四面八方游客纷纷慕名前往的时候,我才兴致满怀地前后去了三次。每次去后的感想,就四个字,终生难忘。

真的,那是值得你去的地方。

三年前趁夏荷怒放之际,我第三次去了高椅。我是骑着小摩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独自前往的,我喜欢一个人出行,这样我的情思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徜徉。

文墨粒子摄

我这次去的目的,就是拍照,将美景收入镜头,以便可随时赏之,亦可让大家分享。

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青瓦如鳞、鸡犬相闻的村庄。


文墨粒子摄

放好摩托车,带上相机,我便穿过长长小街,先来到河边。

这是首次来此巫水边。站在河岸上,只见燕子在石头上小憩,雀儿在树枝上顾盼。我寻思,乡村天地祥瑞,燕雀水山乐安,根本不用理会什么鸿鹄之志,快乐一生足矣。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放眼河面,但见船只穿行,柔光微波,岸景倒映。 一艘大船已载着渡客向彼岸驶去, 两只小船抵岸正在接纳渡河人,一派渡客声声慢,船儿悠悠行画景。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我回头眺望远方,古村默默掩映在翠绿的大山之下。据说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好似一把太师椅,因而名曰“高椅”。

文墨粒子摄

领略毕山水风光,我折回了小街。

文墨粒子摄

因来过两次,也不想听解说,故这次我没买门票,径直走进了古村小巷。

我在街巷中一边走一边看,悠闲地浏览着,见到感兴趣的景物,便举镜头拍下来。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据专家考证,高椅的民居、街巷布局很有讲究,整体上是呈梅花状排列,“八卦阵式”的巷道与庭院将古村分成了五大部分,其间道路纵横交错,初到此地如入迷宫。因前面来过两次,这次又是一个人闲逛,时间充裕,故而不怕走错。不过其间还是走错了几次,左折右拐回到原路后,又择路继续随意观看。

文墨粒子摄

民居中,有一户人家窗上的喜联引人注目。联曰:“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该联纸张风化后墨汁已完全渗入了木中,真是入木三分啊。

还有不少民居,门额上的阴阳八卦图,秀雅的匾额,精致的窗棂,沉沉的石麿,静静的风车,大大的石舂,都是游人感兴趣的好东西。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走着走着,有两个鱼塘让我驻足细赏。这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左边的叫黑鱼池,右边的叫红鱼池,原种有荷花。那时四方才子佳人常在此观鱼听荷,赏月品花,作对吟诗;而凡夫俗子,则来此持扇驱炎,说地谈天,好不自在。

看罢移步,转过一条小巷后,抬头间看见一户村民院外摊晒着黑米糍粑,院内案板则摆着刚被分宰了的猪肉,一群人正在忙碌着,原来他们正在筹办婚宴。热气腾腾的场面,平添了古村喜气。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我继续走街串巷,不知不觉走进了高椅博物馆。这馆别具一格,自有趣味。馆内陈列着傩堂面具、竹雕笔筒、对联雕板和人兽花鸟等工艺品,还有古玩、根雕,共有数百件藏品。在馆中,我与馆主杨国大畅聊了近一个小时,他的执着让我钦佩。杨馆主数十年来自个采材做根雕等工艺品,手艺精湛,雕作栩栩如生。博物馆虽不大,却名气不小,藏品多次在国家、省级获奖,可谓是灵气山中来,宝物馆内藏。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离开博物馆,我又走了几条街巷,所到之处,皆自有一番感触,这里就不赘述了。

离开街巷,我来到了民居外围。

站在柳荫下举目巡望,极品风光映入眼帘。

但见:田园阡陌,稻田青青,菜畦绿绿;荷池人家,粉红点点,群鹅悠悠;道边葵园,金盘如日,蜂飞蝶忙。胜景目不暇接,果真是世外桃源,迷人画卷!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走近荷塘,那墙外荷叶,廊下荷花,随风摇曳,千娇百媚,仪态万方。那几色蜻蜓,抱着花苞卿卿我我,依依不舍,正是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美境。身在荷塘,我追影觅色,照片足足拍了三百张。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拍够荷塘,漫步来到了葵园。园中那金黄的向日葵,有的笑脸迎游客,有的害羞垂绣头,有的惹蜂来采蜜,有的伴荷听风吟。真个是如诗所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文墨粒子摄

这万种风情,唯真唯美,使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我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直到电池耗尽,遂又拿出手机,接着恋景贪色。

文墨粒子摄

不知过了多久,觉着有点累了,便借着歇口气,看了下时间,哈哈,大半天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这时,才感觉口渴肚饿了。

于是,怀着难舍难分的留恋,离开荷池葵园民居,到小街上吃了碗可口的鸭肉粉面,然后告别了古村。

文墨粒子摄

夕阳西下、晚霞染衣的时候,安全回到了家。

晚上,回味白天古村景象,兴起诗出:山青水秀民居古,荷艳村奇气象新。莫道瑶池离此远,回眸便是意中情。

这诗,算是对高椅行的纪念吧。

2021年10月29日写于鹤城

文墨粒子摄

完整文章:

诗情画意说高椅

隐在深山人未识,一朝出阁天下知。溯沅江支流巫水而上三十余公里处,有一方风光旑丽、秀色天成的侗乡村落,它的名字叫高椅。

高椅离我的家乡洪江古商城不远,虽是分属两县区,但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民间亲情和商贸往来不断,还有同属会同管辖的历史渊源,算是亲邻。

然而,前半个世纪我却从未去过那神奇的地方,直到全国的旅游业大兴起,四面八方游客纷纷慕名前往的时候,我才兴致满怀地前后去了三次。每次去后的感想,就四个字,终生难忘。

真的,那是值得你去的地方。

三年前趁夏荷怒放之际,我第三次去了高椅。我是骑着小摩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独自前往的,我喜欢一个人出行,这样我的情思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徜徉。

我这次去的目的,就是拍照,将美景收入镜头,以便可随时赏之,亦可让大家分享。

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了青瓦如鳞、鸡犬相闻的村庄。

放好摩托车,带上相机,我便穿过长长小街,先来到河边。

这是首次来此巫水边。站在河岸上,只见燕子在石头上小憩,雀儿在树枝上顾盼。我寻思,乡村天地祥瑞,燕雀水山乐安,根本不用理会什么鸿鹄之志,快乐一生足矣。

放眼河面,但见船只穿行,柔光微波,岸景倒映。两只小船抵岸正在接纳渡河人,一艘大船已载着渡客向彼岸驶去,一派渡客声声慢,船儿悠悠行画景。

我回头眺望远方,古村默默掩映在翠绿的大山之下。据说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好似一把太师椅,因而名曰“高椅”。

领略毕山水风光,我折回了小街。

因来过两次,也不想听解说,故这次我没买门票,径直走进了古村小巷。

我在街巷中一边走一边看,悠闲地浏览着,见到感兴趣的景物,便举镜头拍下来。

据专家考证,高椅的民居、街巷布局很有讲究,整体上是呈梅花状排列,“八卦阵式”的巷道与庭院将古村分成了五大部分,其间道路纵横交错,初到此地如入迷宫。因前面来过两次,这次又是一个人闲逛,时间充裕,故而不怕走错。不过其间还是走错了几次,左折右拐回到原路后,又择路继续随意观看。

高椅的民居不少为徽派风格的建筑,与洪江古商城有相似之处,均为“窨子屋”。如果说古商城是高墙大院,豪门气派,那古村则是精致古雅,小家碧玉。

民居中,有一户人家窗上的喜联引人注目。联曰:“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该联纸张风化后墨汁已完全渗入了木中,真是入木三分啊。

还有不少民居,门额上的阴阳八卦图,秀雅的匾额,精致的窗棂,沉沉的石麿,静静的风车,大大的石舂,都是游人感兴趣的好东西。

走着走着,有两个鱼塘让我驻足细赏。这鱼塘开凿于清朝嘉庆末年,左边的叫黑鱼池,右边的叫红鱼池,原种有荷花。那时四方才子佳人常在此观鱼听荷,赏月品花,作对吟诗;而凡夫俗子,则来此持扇驱炎,说地谈天,好不自在。

看罢移步,转过一条小巷后,抬头间看见一户村民院外摊晒着黑米糍粑,院内案板则摆着刚被分宰了的猪肉,一群人正在忙碌着,原来他们正在筹办婚宴。热气腾腾的场面,平添了古村喜气。

我继续走街串巷,不知不觉走进了高椅博物馆。这馆别具一格,自有趣味。馆内陈列着傩堂面具、竹雕笔筒、对联雕板和人兽花鸟等工艺品,还有古玩、根雕,共有数百件藏品。在馆中,我与馆主杨国大畅聊了近一个小时,他的执着让我钦佩。杨馆主数十年来自个采材做根雕等工艺品,手艺精湛,雕作栩栩如生。博物馆虽不大,却名气不小,藏品多次在国家、省级获奖,可谓是灵气山中来,宝物馆内藏。

离开博物馆,我又走了几条街巷,所到之处,皆自有一番感触,这里就不赘述了。

离开街巷,我来到了民居外围。

站在柳荫下举目巡望,极品风光映入眼帘。

但见:田园阡陌,稻田青青,菜畦绿绿;荷池人家,粉红点点,群鹅悠悠;道边葵园,金盘如日,蜂飞蝶忙。胜景目不暇接,果真是世外桃源,迷人画卷!

走近荷塘,那墙外荷叶,廊下荷花,随风摇曳,千娇百媚,仪态万方。那几色蜻蜓,抱着花苞卿卿我我,依依不舍,正是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美境。身在荷塘,我追影觅色,照片足足拍了三百张。

拍够荷塘,漫步来到了葵园。园中那金黄的向日葵,有的笑脸迎游客,有的害羞垂绣头,有的惹蜂来采蜜,有的伴荷听风吟。真个是如诗所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万种风情,唯真唯美,使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我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直到电池耗尽,遂又拿出手机,接着恋景贪色。

不知过了多久,觉着有点累了,便借着歇口气,看了下时间,哈哈,大半天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这时,才感觉口渴肚饿了。

于是,怀着难舍难分的留恋,离开荷池葵园民居,到小街上吃了碗可口的鸭肉粉面,然后告别了古村。

夕阳西下、晚霞染衣的时候,安全回到了家。

晚上,回味白天古村景象,兴起诗出:山青水秀民居古,荷艳村奇气象新。莫道瑶池离此远,回眸便是意中情。

这诗,算是对高椅行的纪念吧。

2021年10月29日写于鹤城

文墨粒子摄

背景资料:

高椅村属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下辖行政村,古名渡轮田、高锡。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具体位于会同县东北部,地处高椅乡境内巫水河畔,村域面积1.83平方千米。

高椅村地势平坦,周边多小丘冈,巫水河穿村而过。村落格局表现为梅花状格局,形成五个自然群落。古村曾是湘黔周边水陆交通枢纽,也是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湖南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村内有醉月楼、月光楼、一甲凉亭等风景名胜和禁外姓葬坟碑等文物古迹。村内流传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

古村现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是湖南怀化古城、古镇、古村“三古”旅游的必游胜地。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目前古村保存着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修建的民居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平方米。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群落与周遭的山水、园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

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盛隆、杨盛榜落居高椅村。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杨盛隆的后裔在北樯山脚下兴业建房,逐渐发展成"老屋街"。明正统二年(1437年),一甲乡绅集资在老屋街村落北侧的出村道口上兴建了"一甲凉亭"。明代中叶(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东侧,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后裔"五通庙"道教神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75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将其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专供村人祭祀礼拜之用(1980年毁)。

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间,杨盛榜的后裔又向村东、村北方向发展,在田垅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脚"和"大屋巷"两个建筑群落。乾隆末年杨廷秀的后裔在"五通庙"东侧修建了"一甲祠堂"。

清中晚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建筑继续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两个建筑群落。这个时期是高椅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据调查考证,此期兴建了院落近200多处,美化更为讲究,石质材料已作为用与建筑对象,如大屋杨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门梁柱,特别是田野小区环境建设的规划得到重视。如大屋塘,是六栋民居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央开凿了两口大鱼池(红鱼塘、黑鱼塘),周围有木质栏杆,池上空是葡萄架,不仅能优化环境,而且能发展庭院经济,又是附近的消防池,并对雨水排放能取到极好的吞吐作用。

清嘉庆初年(1796年),杨盛隆的后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过厅毁于1969年,正厅改作生产队仓库后,保存至今。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老屋街贡生杨盛之家塾三子,创办学馆。后三子杨跃楚拔贡,弃官还乡,继承父业,开设学堂。题名"清白堂"。"清白堂"保存至今。据《绅衿录》表统计,全村先后出举人3名、进士2名、贡生9名,其它廪膳生、秀才、干总等共计293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杨廷茂的后裔在"五通庙"北侧修建了"十甲祠堂"(毁于六十年代)。

清同治年间(1962一1875年),由大屋街富户方绅集资兴建了"醉月楼",作为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消遣场所,宣统初年(1909年)改办成女子学馆,从外地请来一老秀才讲学,由求学者(多为地主富豪之女)轮流供养。抗战胜利后,洪江兴办了洋学堂,女子学馆被废止。"醉月楼"保存至今。

文物古建专家对高椅的评价是:"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社会基层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

世人誉其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完美典范"、"江南第一古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情画意说高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