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丹儿童教育浅谈

今天跟爸妈视频,末了,例寻讨论了我生娃的问题。虽然人在丹麦,终究逃脱不了给退休的爸妈添个孙子的”任务”。其实我是个挺喜欢小孩儿的人,不过,我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想到自己的娃,就非常紧张。而关于带娃养娃,中国和丹麦确实不在一个频道上。每次和朋友讨论教育问题,我都觉得要是两边能中和一下,效果应该不错。

首先,是报兴趣班。这两天深圳的好友一直跟我吐槽,本来很佛系的她,实在经受不住周围环境的影响,给女儿报了个托班,还有早教课。她说,我这算是勉强过了底线,一般家的孩子,至少三样。从艺术到体育,从中文到英文,每个小孩子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再比如我的小侄子,6岁,从周一到周天下了幼儿园后排得满满的。似乎,在国内这已是常态。就像我朋友说的,没报反而是另类。

我努力回忆了下我认识的丹麦小孩,比如我的bonus son(在丹麦继子又称奖金儿子,因为大家觉得你赚到了),还有我妯娌家的娃,好像就踢踢足球,自己在家玩乐高,偶尔跟爸妈去游泳,就连跳舞,她也是自创的。上次给我表演了原地打转,她一脸自豪。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她翻箱倒柜拖出了一堆工具,比如电钻啊,锤子啊,还有一次,是医生的听诊器啊,迷你厨房啊什么的。当然都是玩具,但仿真度非常高。仿佛她们的乐趣就是在家自己玩。

今天是周天,早上起来我看天气好,就去了市中心的海边图书馆。坐在丹麦设计的egg椅上,喝着咖啡,看着丹麦连环画(学丹麦语),偶尔欣赏下窗外的海景,突然感觉自己在度假。不一会,有个丹麦小女孩走过来,问了我一句丹麦语,哎,连三岁小孩子的话我都听不懂,太失败了。她爸爸解释道,她问你是不是在看书。然后我用丹麦语和英语跟她还有她的小哥哥硬侃了几句(在他们爸爸的翻译下)。后来,爸爸带他们去儿童区玩了。其实周末一家人来图书馆,或者博物馆,在丹麦很常见。图书馆有专门的儿童区,有跳房子,乒乓球,游戏机(是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禁忌的游戏机室玩的那种),外面还有各种大小的滑滑梯。博物馆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出台各种family event。上次我和我的韩国美女还去玩了一把轻粘土手工。大部分活动都是免费的,或者收取非常低的材料费。

不知道有没有偏题,本来讨论儿童教育,结果谈了日常小朋友们的生活。不过我想,校园外的情况会不会也算是教育大环境的写照呢。说实话,看到我国内发小的女儿才7岁,就能歌善舞,我觉得挺好。想到我那个老是打游戏的bonus son,我觉得丹麦的爸妈是不是太放养了。但是我也明白,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中国14(15了吧)亿人口,要想生存,就要有竞争力。未来社会如果同样的条件下,多一技傍身,才更有机会出头。而在丹麦,五百万人口,高税收下的高福利,教育资源平等,医疗免费,失业养老都由国家管,你让父母小孩哪里来的动力去”逼迫”自己多学一门技艺,多做一道题。既然生存不是问题,贫富差距又不大,他们要么无条件追求梦想,要么,迷失在没有目标的生活里(也不乏少数)。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当年幸福多了,有接触学习各种兴趣艺术的机会,如果家长引导适当,早早的培养自己的喜好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因为长大后,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比如弹琴,跳舞,不仅减压,还能提高幸福指数。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各种技艺傍身,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挑战成功”,则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我并没有在丹麦的公立学校呆过,所以关于学校教育没有发言权。但和我家bonus son在一起过的日子里,有些见闻可以跟大家分享下。疫情期间,我在家陪他学习过,还和他一起学了他的丹麦语课本内容。作业量都不大,有一次是看一部迪斯尼动画片。因为看动画片小朋友们喜欢,又可以练英文听力。今年他上五年级了(丹麦的小学是十年,叫folkskole,从6岁到15岁左右),他们学校被作为试验点,每个学生配置了一台手提电脑。开始了一些比如做PPT等电脑技能的课程。然后这部手提电脑会跟随他们到毕业。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科技,但从10岁开始培养电脑技能,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国内学校也有这种模式,我也不会惊讶,毕竟现在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很多思想也走在世界的前沿,特别是科技方面。

说到教育,每个国家总有那么一两个教育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理念。中国的教育大家,当然是孔夫子。我们从小背着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态度要端正。在丹麦,Grundtvig是对丹麦教育体系影响最深远的大教育家。他主张”The school for life, the university for passion”,即终身教育,成人教育。他认为,大学应该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大众生活。Grundtvig反对考试,认为考试会禁锢人的创造力,强调学习不应是竞争。虽然两位大教育家一个是公元前500多年,一个是十八世纪,但对中国和丹麦的教育却影响至今,也反映出了两个不同体制下的国家,教育是如何在根本上不一样的。

今天的文章确实很散,末了,给大家讲两个有趣的丹麦见闻。

一个是丹麦传统,有机日。每年四月的星期天,是丹麦的有机日。农场会组织群牛出栏的观看活动。每年冬天,奶牛进入牛棚,到了春天,把它们放出来。想象一下你在家憋了三个月,终于放出来了的感觉。这时候的牛群狂奔出栏,欣喜若狂,奔腾,跳跃,盛世空前。很多家庭带着小孩子去看这一幕。全民观看日,也是为了体现在丹麦的牛是真正放养的,既为有机。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儿童节目。2021年3月的时候,丹麦出了个名为johndillermand儿童节目。为了让我的文章顺利发表,我就不具体介绍内容。大概的意思是,动画片的主角利用身体的某器官,解决生活中很多困难,帮助很多人,故事的主题是帮助小朋友对身体的理解更加积极正面。当时我非常震惊,不止是我,有些丹麦人也觉得不太合适。但,大部分人对此还是持认可态度,比如我的丹麦老公,和bonus son用这个话题调侃了我好久。还是那句话,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 背景,教育理念也会不一样。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合适不合适。附张图,大家可以娱乐娱乐。


个人拙见,教育不等于上学,而是整个生活环境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一起影响塑造出来的有思想的存在。

如果说,有那么一点,让我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里稍稍偏向于西式,那便是孩童的眼懵。同样是11岁,我的侄子眼中透出的光稍显忧郁,略带负担,而我的bonus son,清澈见底,无忧无虑。

我想,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孩童,是因为在他们的年纪,眼里应该写满快乐和无忧。无论身在何处,作为父母的你(也写给将来的我),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生活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孩子的兴趣可以助其发觉,但不能强制。我外婆在世的时候,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想,这大概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的心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丹儿童教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