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长的三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又是一个开学季,一年级的小豆包们在爸爸妈妈的引领下,背着崭新的小书包走进校园。

满眼都是一张张或成熟、或稚嫩的笑脸,看得出来,家长和孩子对于今天的入学典礼都非常的期待,期待中带着激动。

在开学典礼中有一个环节,是“认识校园大闯关”。也就是每个孩子发到手里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校园里、教学楼里的一些办公室和功能教室,比如校长室、图书室、卫生间……孩子们要找到这些办公室和功能教室,找到之后会得到一个小粘贴粘到卡片的相应位置。全都找到后,闯关结束,回到班级。

在闯关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

我负责的地点是图书室,很多家长领着孩子一窝蜂的涌过来。没一会儿,在图书室的门口就有些人满为患了,进不来,出不去。家长们都急吼吼地让孩子快点儿进到图书室里换取小粘贴。时不时还能听到家长在一旁着急地督促:“快点呀,站前边去。往前,往前。”看得出来,家长比孩子着急。

还有几个家长手里拿着卡片,替孩子换取粘贴。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会对家长说:“孩子呢?让孩子自己来弄。”大多数的家长很配合的。有一个家长对我说:“孩子刚才挤的,脚疼,走不了了。”哈,其实,听家长这么说的时候,我感觉孩子应该问题不大,要不家长哪还有心思来给卡片换粘贴。只不过,这位家长心疼孩子,宁愿自己来做这件事,又快又省心。这种做法也真是一部分家长的一直存在的教养误区。

今天经过几幕看似不大的小事,真的就能看到个别家长的教养误区:

误区一:不甘落后,争第一

刚开始,貌似是一整个班级蜂拥而至到图书室的门口,大家都看到很挤了,那也不管不顾,还是往前挤。孩子个子小,进不去,出不来。我站在门口维持了一会儿秩序,无果。很无奈。

从这个场景中能看到,好像很多家长们都怕落下,好像先抢到在卡片上换粘贴就很了不起一样。以至于对孩子的安全都不去考虑。

误区二:代替孩子,去做事

不可否认,家长是真爱孩子。手里晃着卡片,对我说:“老师,这有三个。”我问家长:“孩子呢?”家长说;“在这呢!”一看,三个孩子都在家长身后。我对家长说:“把卡给孩子吧,让他自己来。”

很多家长都是急性子,想不到自己的一个行为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认知。只想着怎么快,怎么来。其实,错了。家长的快,并不能代替孩子变快,孩子没经历过的,不会还是不会,不懂还是不懂。家长慢一点,陪着孩子一点点去尝试,孩子就会在每一次的经历中积累经验,成长就会越来越快。其实,家长慢,才是孩子快。

误区三:目光短浅,看眼前

很多家长只看眼前,看现在;而且看待问题太表面,没有去想过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到底会带给孩子什么?

就像闯关活动,学校为什么要安排这项活动呢?当然是想让孩子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当他离开父母以后,可以记得这些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地方,可以帮助老师送一些材料到各个办公室。

那么,如果家长知道他们带领孩子最终要完成这个目标,那快慢就不是决定性因素,能够找到并记住这些地方怎么找到才是重要的。大家说,对不对?

【写在最后】

当然,一年级众多家长中,也真看到有那么几位妈妈,耐心地陪着孩子走。不慌不忙地从一处关卡走到另一处关卡。笑着对孩子说,“这是……,你怎么能记住这里呀?”

大家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别,就是这样一件件小事中积累来的。

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活动?”“这个活动要干什么?”“那怎么办?”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只有深入思考,教育行为才会有针对性。家长做不好不要紧,因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专家型父母还是少数。但是,只要我们在孩子的问题上,多思考一下,想要干什么,想要孩子学会什么,那么,家长再做的决定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级家长的三个误区,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