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单一要素,教授形容如小李飞刀,一刀即可击中要害。那么怎么击呢?企业差的是功力还是那把刀?
差方法!
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识别就是洞见,企业要具有狗狗 一样的灵敏嗅觉,除了要看清企业本身还要看清外部世界,也就是局势。符合当今红利很重要,具备竞争优势很重要,想清楚全局再去寻找企业的竞争要素,利出一孔更重要。
朱宁老师说:与其肉搏,不如思维打磨。
既然要素那么重要,那么组合要素的本质是什么呢?
所谓要素,即经济体,企业要想活下来你的依存条件又是什么呢?
那么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命体,企业必须依存的条件又是越多越好吗?
No!
依存则致命,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害的,而流变的现象容易让人产生贪欲,能够洞见则是智慧。换一句话来说你的企业要想活下来不得不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多将是一个致命的灾害!!
《物演通论》讲:每一个条件就像一枚鸡卵,你需要的生存条件越多,,相当于把众多鸡卵垒得越高,若其中的某个必须条件突然崩溃,就像那叠罗汉似的某一鸡卵骤然破裂,你的那个生存基础立刻会轰然坍塌。
所以说,企业的充分条件越多越好,而必要的条件则是越少越好,物理学有个定律称之为“最小作用量原理”正是符合竞争环境下的商业逻辑。
格鲁夫认为每个战略都有个拐点,拐点上升企业上升新高度,这个点就是企业的破局点,拐点下降企业业绩下滑,这个点就是企业的极限点,它是一条曲线的上升,也是这条曲线的下降,对于企业来说拐点之前寻求的创新是有意义的,而对于拐点之后就变成挣扎了。
而破局点与拐点之间的变化称之为企业的十倍速变化,那么什么是十倍速变化呢?不同的人提出的十倍速变化有不同的概念,格鲁夫发现,每一个战略的拐点都会发生十倍速变化,而每一个十倍速变化一定会导致整个战略的转折点。
识别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意义比整体发生十倍速的变化要大得多,因为当整体发生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则意味着已经是企业或者行业的终局了,这个时候想救已经来不及的同时也在提醒你一个新的周期来到了。
格鲁夫的模型认为变化如下:
1,竞争的十倍速变化
2,技术的十倍速变化
3,用户的十倍速变化
4,供应商的十倍速变化
5,互补企业的十倍速变化
6,营业规则的十倍速变化
以上看来,企业的创新理念与创新视角不应该停在业绩本身,它在企业这台机器里的任何一个零部件都有可能产生思考或发生改变。
比如说Elon Musk的超级隧道的提高挖掘机效率,以及同时挖掘同时筑墙就能产生十倍速的效率,比如Space x的火星移民从单人100亿美金到个人20万美金,从单人运载到100人运载,从一次性到反复使用1000次,从汽油到研究甲烷,到轨道加油站等等,说明企业要想达到创新的目的需要具备多元思维去思考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才是至上之道。
要不被颠覆,要不去颠覆别人。
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创新会带来周期,周期会带来风口,创新与风口应该精密链接。
既然我们找到了破局点,那么如何击穿阈值呢?
超越阈值打破原来均衡引起的改变称之为阈值效应。
相变的临界点:
101%=1
99%=0
真是多么微妙的胜出啊,所以在一个地方突破阈值是破局的关键,在更多的地方浪费更多的精力也只是徒劳无功,这是否就可以解释了中文字里“碌碌无为”字里的意境了?我想是的。
这也就是教授说的,人生就像一层窗户纸,你捅破了以后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天地,捅破不了你就永远被蒙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
但击穿阈值需要大资源,但企业往往资源有限怎么办?
芒格讲:所谓的取胜系统,没有一个是平衡系统它们都是在最大化单一要素和最小化所有其它要素方面,做到令人发指的极端。
埃里克.莱斯:重新聚焦在以前产品的一个功能上,把其放大为一个整体。
例如:Apple ipod将听歌作为了全部,市场占有率为当时的70%,也在2007年占了整个公司的50%以上的收入。
例如美团,头条,滴滴的移动转型除了具备创新,还拥有当时的红利,针对企业创新来说取决于企业的优胜之道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利出一孔。
所以说找到破局点很重要,击穿破局点很重要,但是否红利更重要,正所谓“顺势者昌,逆势者而亡”不过就是这个道理。
想想毛泽东为什么能革命成功用一句话描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那个民心就成为了那个势,在大多数人都支持你都希望你成功时候,那么就没有理由不成功,所以国民党为什么不成功就不用解释了。
好了 ,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