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反思,不学习"

        参加了科学教研后,深感欣慰,虽然科学在学校不是主科,也不用调考,但每一位科学老师都很有教育情怀,感受到有这么一批优秀老师真真切切的在做教育,看到科学群里的一篇篇反思文章都如获至宝,受益匪浅,指引和激励我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怎么进步。我们教育的是未来的孩子,社会在不断高速发展,更好的教育永远在未来,我们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在这里我认识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没有反思,一切的学习经历,终究也只是一种经历,难以沉淀为经验,转化为学生的方法和智慧。学生很难从过往的学习经历中发现问题、梳理成果、提炼方法、建构策略。“学会学习”终究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很难真正落地。

    当然,我们所指的反思,既包括个体的独立反思,也包括群体的共同反思。反思对象,既包括个体独立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在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反思主体,不同的反思内容,都会对学习者独立学习抑或共同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只是,当下的课堂学习,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不够。改变,仍然迫在眉睫。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者和控制者,而是退而成其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在教师提供的任务驱动下,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路径里,自主展开探索与研究,获得差异化的理解,并在后期的交流与共享中,相互补充、质疑、完善,形成对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认知和感悟。

    在这样的学习时空里,“学”走在“教”之前,课堂因“翻转”而给学习预留了更大的时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学习者,正式从台后走向台前。讲台,正式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只不过,这样的课堂隐喻下,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已然趋向于教学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否还存在着我们值得突破与超越的新空间?

  回到当下的课堂语境中,我们不妨一一梳理。

        首先,是学习目标的缺失。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自身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显然缺乏必要的认知。即便是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基本停留在教师的教案之中。

    此外,究竟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目标需要达成到怎样的程度,又该借助怎样的路径去实现目标,对此,学生更是缺乏基本的“知情权”。他们能够做的,只是在教师确立的学习任务之下,完成既定的探索、研究与共享。至于,为何要从事相关任务的探索,探索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实现预定的目标,学生知之甚少。

试想,如果学生连学习目标究竟在哪里都不清晰,那么,所谓的“自主学习”又从何而来?一个连行动的方向和目标都不知情的学习者,如何称其为一个自主的人?

        其次,是学习空间的逼仄。不得不说,当下较为主流的前置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学习空间。教师的“赋权”,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赋能”。学生的改变,我们看得见。然而,当学生带着丰富、多元、差异化的探索和体验进入学习小组后,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时间和空间呢?

    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组内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能够清晰呈现各自的想法,已然不易。要想再实现观点之碰撞、思维之交锋、意义之流淌、观念之重建,想必难度不小。

        由此,如何给学生创造更长时间、更高品质、更富深度的团队学习,是我们对课堂的另一份期待。接着,想说一说评价。这里的评价,不是指通常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判,也不是终端意义上以单元、学期为周期的学业评价,而是指学习历程中,学生基于对学习目标的把握,对自身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作出的评判。

        教育路上任重而道远,教学的反思仍在继续.


成都市光荣小学校  胡玉虹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反思,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