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个人的人品是最重要的。对于教育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来行驶,否则,小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那么,毫无疑问,培养孩子的品质,德行以及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任务。
关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实操上来。经过研究发现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换句话说,习惯是人生之基础,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惯。透过细微的习惯,常常能分析出来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和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至高境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等同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水平。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好习惯?
A.起点要低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需点点滴滴积累而成。
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B.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公的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C.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个父母都需要时刻自我反省,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需要像老师一样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何以服人?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成年人毕竟会有不少好习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会让我们受益多多。也许,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D.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详细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E.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一般平均需要21天。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专家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习惯养成的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六大步骤:
(1) 认识习惯的重要
(2) 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3) 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 持之以恒地练习
(5)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 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每一个父母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