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想独自一人,我只是不想被打扰。
——奥黛丽·赫本
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
你会为了某一场社交,而逼自己变外向吗?
聚会中,其他人都在侃侃而谈,你却总想着什么时候能离开?
……
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相反,身边很多人还会觉得我挺外向的。但对于上面的三个问题,我却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而且奥黛丽·赫本的话深入我心,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时刻,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扰,一个人看书、吃饭、或者发呆,与我来说都是种享受。
但是,这样格格不入的我,是不是有些问题呢?长期下去是否会与这个世界脱离,要不要逼自己去做一些违背心意的事呢?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过: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不过,这句话仅仅是安慰了一下我受伤的心,内向于我这个机体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没有更多的帮助了。
直到我翻开这本书《内向一点,不好吗》,作者帕特里克·金像是另一个自己,内向、不合群、肥胖,并一直饱受折磨,但现在他已经变身成为一名社交教练。他将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总结归纳,成为了一本书,献给社交恐惧症以及高敏感人群,希望大家能在他的经验中找到出口。
一、社交电池理论,为你破解性格的奥秘
在书中,帕特里克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交电池”。他提出,无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我们都有一块类似的社交电池,当电池电量充足时,我们就可以尽情享受社交。
外向者的社交电池,相对来说蓄电能力更强,耗电速度慢,关键的区别是它的充电方式,可以在社交中进行充电,也就是一场大型社交活动后,外向者的电池电量不但没有耗尽,反而有可能被充满。
相比较下来,内向者的社交电池,蓄电能力就弱多了,而且在社交活动中耗电速度会很快。那么,当电量亮起警示,即将耗尽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异常疲惫的人,他没办法在活动中进行充电。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电量慢慢充满。
了解了这个理论后,我开始回忆曾经的一些经历,确实也有一些享受活动的时刻,不过可能时间比较短,到后续已经被疲惫掩盖,忘了曾经的享受时刻了。
那么,这么看下来,内向者的社交电池实在是不怎么样,不过真的如此吗?
二、内向者独有的优势
事实上,内向者和外向者确实各有各的优势所在。
外向者天生是个社交家,这也注定了他们很难享受孤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与其他人联结,假日也想和别人黏在一起。容易形成依赖的性格,缺乏独立性。
而内向者则恰恰相反,我们享受独处,可以自给自足地制造快乐,享受快乐,注重向内观察和自省,倾向于深度链接,同时因为独处时更专注,所以特别高产。
这些内向者独有的优势,也造就了若干伟大的人物: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贝多芬、爱因斯坦、牛顿、诺贝尔、安徒生、奥黛丽·赫本等等。
那么这些伟大的内向者,好像有很多也经常会出席各种社交活动,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学会这些,内向者也可以成为社交达人
我们在前面提过,只要社交电池电量充足,内向者也可以享受社交。
那么,内向者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持电量,以及在电量接近危险值之前及时充电。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妙招:
在聚会前,确定聚会的参会人员、内容、熟悉场地,这些内容的掌控,会有效地降低内向者的不适,从而减缓聚会中耗电的速度;然后确定几个安静的场所(小花园、阳台、走廊、卫生间等),以方便电量告急时临时充电;最最关键之处,确定聚会的结束时间,因为不知道何时结束这件事,对于内向者的煎熬太深了,就像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
在聚会中,内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沉默,掌握提问技巧进行话题的转移,为自己找到一个聚会中的职责,比如负责满酒,或者找一个外向的伙伴跟随。以上这些技巧同样是减缓耗电的速率,这样内向者参与社交活动的时间就可以大大拉长了。
当聚会结束后,及时寻找独处的空间,让自己舒适的充满电,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可能几个小时,也可能几天。然后精力充沛地参加下场社交活动。
所以,内向者也可以成为社交达人,只需召唤出你内心的外向者就好了!
写在最后
合上书,再一次看到书名,我很想回一句,内向一点,挺好的!内向者不仅温暖,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如果真的需要社交时,那么跟随作者的社交小技巧(闪电战对话、二十问游戏、两个清单、精力支出行程表等),我们也可以变身为社交达人。
所以,如果你有社交恐惧、或较为敏感,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一段不一样的疗愈。
让我们不讨好、不从众、不迎合、认可自己,活得酣畅淋漓!